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6-27 总第84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6-27 总第842期
返回上层

总第842期

发布时间:2024-06-27

科普

标题导航

高温来袭,小心致命热射病

发布时间:2024-06-27来源:《医师报》作者: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 王曼  阅读: 7555  【发表证书】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随着越来越多中暑患者因救治失败而去世的报道,“热射病”已成为每年夏天的热议话题,也是急诊科医生的棘手问题。

                                                                                               何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由于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它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去平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 , 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 如谵妄、惊厥、昏迷) 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也被称为重症中暑,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

                                                                                          热射病的易感因素

环境因素 (1)环境温度过高:在高温环境下,如炎热的夏天、高温工作环境或闷热的封闭空间,人体暴露在高温中会增加身体热量负荷,导致体温升高。(2)湿度过大:处在湿度高的环境当中,汗液不能有效蒸发,导致身体散热不通畅。(3)居住环境条件差,不通风等。

个人因素 (1)高强度体力运动:若在高温和高湿度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会产生大量热量,会加重体温升高的风险。(2)补水不恰当:在高温环境中,身体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如果不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就会导致脱水,进一步加剧热射病的发生。(3)过度肥胖:肥胖者身体产生的热量比非肥胖者多,身处高温、高湿度环境中,身体产生的热量难以排出,更有可能诱发热射病。(4)患有基础疾病,汗腺功能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硬皮病、少汗症、严重皮肤疾病等;(5)防暑意识不强,如高温室内因节俭选择不开空调、泡温泉或汗蒸时间过久等。

                                                                                           热射病的常见症状

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患者体温通常高达40℃以上。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早期即可出现严重损害,表现为谵妄、嗜睡、癫痫发作、昏迷等;还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包括行为怪异、幻觉、角弓反张等。部分患者后期可遗留长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等。

其他症状 头痛、恶心、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肌肉痉挛、肌肉酸痛、僵硬、肌无力、茶色尿、酱油尿等。

                                                                                          热射病的紧急处理

立即脱离热环境 一旦发现中暑患者,应迅速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以利散热,使其脱离高温、高湿环境。有条件的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

快速、有效、持续降温 这是最重要的措施。在患者脱离高温环境后立即开始实施降温措施,并持续监测体温,使核心体温在30 min 内迅速降至39℃以下,2 h 内降至38.5℃以下。当核心温度降至38.5℃时,即停止降温措施或降低降温强度,维持直肠温度在37℃ ~38.5℃,避免体温过低。

补充液体 给患者喝含盐的凉开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如果患者意识不清或者病情严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医疗援助。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过程中,应尽量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清醒。

                                                                                              热射病的预防

热射病会引发多器官衰竭,从而危及生命。即使经过积极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也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因此做好防护措施,预防热射病也是重要途径。预防热射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做好防晒措施 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等。

及时补水 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多,容易脱水,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出现脱水症状。

合理饮食 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度饮酒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机体散热。

保持充足睡眠 合理调整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环境温度和湿度 关注天气预报,如果必须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生活,应注意调节环境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擦汗,避免汗液刺激皮肤。

科普6月27日1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