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属于突发性危重疾病,是心血管科室的高发疾病之一,由于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对于急救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了解和掌握急性心梗的相关症状特征以及急救措施,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而言,至关重要。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又叫心肌梗死,是由于某种原因引发冠状动脉急性阻塞,进而导致心肌由于缺血发生坏死进而危及生命的一种严重疾病。常见的原因有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呼吸衰竭等。该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当中,但近年来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急性心梗的征兆
胸痛 通常为持续且剧烈的胸痛,从胸部向左侧肩、臂、下颌等部位呈放射性疼痛,且伴有濒死感。
呼吸困难 患者可能会感到呼吸困难,无法平躺。
大汗淋漓 患者往往面色苍白、大量出汗。
恶心呕吐 一些患者可能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旦出现上述这些症状,应高度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必须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如何拨打急救电话?
一旦自己或身边的人疑似急性心肌梗死,需第一时间拨打120 急救电话,将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和可能的诊断以简单的话语告知医务人员,准确告知详细地址,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并在等待期间,采取一些较为简单的急救处理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现场急救措施
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期间,可采取如下现场急救措施:(1)安抚患者,使其保持安静,以免患者由于剧烈运动或情绪过于激动,导致心肌耗氧量下降;(2)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需及时协助其调整体位和姿势,以确保呼吸道通畅;(3)口服硝酸甘油片等药物。若有硝酸甘油片,可舌下含服,一分钟内就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或嚼服阿司匹林300 mg,抑制血栓形成,从而为后续的专业急救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配合医生工作
当急救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将患者的既往病史、过敏史等信息详细告知,便于医护人员快速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另外,患者及其家属要积极配合医生工作,确保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推进。
急救后的康复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救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急救后的康复指导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心理康复指导。关心和安抚患者,给予其正向引导,指导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2)用药指导。强调规律用药的重要性,叮嘱患者要严格遵医嘱规律使用降压降脂、抗血小板等药物,防止再次心梗。(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养成科学膳食,以低钠、低糖、低脂的清淡饮食为主,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喝水,控制体重和血压。(4)运动指导。指导患者适度参与慢跑、游泳、散步等有氧运动,以改善心肺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预防和健康管理措施
要想避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的预防和健康管理。
定期体检 定期测量血糖、血压,进行血脂、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可能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做好控制管理。
控制危险因素 合理控制血糖、血压和体重,戒烟戒酒,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
合理膳食 保持营养摄入均衡,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适度运动 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游泳、太极拳、慢跑等,以增强自身体质和心肺功能。
心理调试 学会如何自我调节情绪,避免情绪大幅波动、过度劳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