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医学界通常称之为“发热”。每个人的体温略有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段的体温也不尽相同,一般为 36~37 ℃左右,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
为什么会发热?
在病理状态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到致热原(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或自身产生的炎症因子)刺激,这时大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就会将体温调定点升高,人体的产热器官就会开始工作,比如骨骼肌收缩(俗称寒颤),同时散热器官减少散热,如竖毛肌收缩(表现为鸡皮疙瘩,汗毛竖立等)。产热器官和散热器官同时工作,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体温升高。
发热是好还是坏?
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如何判断发热严重程度?
一般可将发热分为:( 一)低热:37.3℃ ~38℃ ;( 二)中等度热:38℃ ~39℃ ; ( 三)高热39℃ ~41℃ ;( 四) 超高热 41℃以上。
发烧时,该怎么办?
对于体温不高于39℃的低热和中等发热 (1)可使用温水、冰块等物理降温方法。慎用酒精擦浴,如果正使用头孢菌素类、硝基咪
唑类等抗菌药物,将增加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酒精擦浴禁用于儿童!因为酒精擦拭会使患儿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大量酒精。儿童因为肝功能不完善,对酒精代谢能力差,易导致血中酒精浓度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2)多喝水。发热时体内代谢速度增快,水分丢失多,需要及时补充,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体温。
体温超过39 ℃,不超过40℃的高热应积极物理降温,并可应用退热药物,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作用,不建议联合或交替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哮喘患者应避免或慎重使用该类药物。
超过40℃的高热 务必重视,在积极物理降温和使用退热药物的同时及时就医,以免造成生命体征不稳,威胁生命。
由于可以引起发热的病因繁杂众多。经过常规处理热度依然经久不退(大于2 W)、或者高热患者(体温达 39 ℃~ 41℃)、伴有惊厥、恶心、呕吐等症状者应予及时送医。
发烧后捂汗有没有用?
严格来说,捂汗是不可取的。许多人说自己捂了一身汗出来后烧就退了。其实出汗是退热的结果,并不是退热的原因。在体温未升高至调定点之前,再怎么捂都不会捂出汗。
在寒战期间,我们手脚冰冷、战栗不止时,捂在被子里可以帮助升高体温,减少寒冷带来的不适。一旦进入高热期,身体不再觉得冷的时候,就绝对不可再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