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秦苗 刘则伯 发自合肥)今年恰逢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治疗专业委员会(CRPC)成立三十周年。6 月20~22 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第七届CSCO 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学术年会暨第二十届CACA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上,多位专家表示,CRPC 成立至今,在众多前辈的带领下,为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做出重要的贡献,共同推动了肿瘤支持与姑息治疗理念的进步,让姑息治疗成为全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全面提升。
大会始终秉持“支持与姑息使癌症治疗更有效”的理念,设立20 多个专题报告,覆盖癌痛、肿瘤营养、药物性肝损伤、骨髓移植、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肺癌靶向、免疫治疗、数字医学等支持与姑息治疗相关前沿领域,从多角度助力患者与肿瘤和谐共处,为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CSCO监事会监事长、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主持本届开幕式。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要精准、科学处置
CRPC 荣誉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可对心、肺等多器官造成不良反应,原因可能与多种机制激活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细胞导致免疫不良反应有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发生在用药期间以及用药后的任何时间,一般发生在1~6 个月内。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核心药物,指南建议在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时应足量、早期使用激素治疗,并且研究显示,使用激素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并不会影响抗肿瘤治疗的效果。对于难治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尽可能获得肿瘤活检和血液标本,并进行多学科会诊,个体化的治疗。
肿瘤支持治疗迈入“数智化”新时代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杰军教授指出,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抗肿瘤治疗日趋精准化、数字化,但肿瘤患者的支持治疗仍然在传统的思维中缓行,他提到,中国肿瘤患者数量庞大,肿瘤支持治疗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 传统的治疗模式早已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而各类“数智化”技术的出现为肿瘤支持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智能化管理、个性化营养方案以及远程医疗支持等手段, 可以有效提高肿瘤患者支持治疗效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需要借助智能平台的搭建,以及AI 技术与个案管理师的结合,实现患者全病程的智能管理。
肝细胞癌免疫治疗迎来曙光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介绍,中国肝癌新发和死亡例数约占全球50%,且具有高度异质性,我国肝细胞癌(HCC)患者分期晚、预后差、疾病负担沉重。
近年来晚期肝细胞癌的一线治疗迎来长足发展,免疫药物为主导的联合治疗方案有效地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双艾方案”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中位总生存期突破了23.8 个月。PD-1 单抗单药可用于一线治疗晚期HCC, 而PD-1/PD-L1以及CTLA-4 单抗为主的
联合方案,在不同的肝细胞癌人群中均显现出一致的疗效优势。
秦教授强调, 医生在临床应用中也要注意,为合适的患者选择适宜的治疗,同时要在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上寻求新的突破。局部治疗联合系统治疗是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细胞癌领域的大势所趋,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类可与多种抗肿瘤治疗协同增效的“兼容并蓄”的新型手段,必将成为联合治疗的重要模式。
肿瘤支持治疗临床研究挑战
河南省肿瘤医院罗素霞教授深入探讨了当前肿瘤支持治疗研究进展。截至2024 年5 月,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上关于肿瘤支持治疗的项目显示,症状控制领域最受关注,尤其是恶心和呕吐的控制项目达169 项,同时包括骨髓抑制、恶液质和疲劳管理等症状控制项目。此外,营养支持如肠外营养和特医食品临床试验,以及癌痛治疗和骨转移治疗等领域也有活跃的研究,这些多样化的项目体现了肿瘤支持治疗研究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她指出,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肿瘤支持治疗已经从简单的症状缓解发展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重要措施。
罗教授强调,当前临床试验面临的挑战包括研究设计的复杂性、患者管理的困难以及疗效评估的主观性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罗教授提倡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来提升临床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她认为,远程智能临床试验能够打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减少患者负担,同时增加数据收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探讨新趋势和解决方案,为肿瘤支持治疗临床试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中国肿瘤营养治疗防治体系建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潘宏铭教授指出,中国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引人深思。一项涵盖2248 例住院肿瘤患者的调查显示,营养风险率高达40.2%, 营养不足率也达到28%,然而,营养治疗率仅为42.3%。此外,超过50% 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并未接受营养治疗,而在接受营养治疗的患者中,有50% 存在治疗不规范的问题。
为改善这一现状,CSCO 启动了“全国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GPS)建设项目。自2019-2022年,该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 家国家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并引领建设约300 家省市级中心。截至2024 年底,已成功建设180 家GPS 中心,累计提交了3000 例标准化治疗病例。
潘教授介绍,该项目强调每位恶性肿瘤患者都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明确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并接受必要的营养治疗。可见营养治疗在癌症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GPS 项目的落地实施是推动中国肿瘤营养治疗防治体系建设的必要环节,可为肿瘤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优化的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