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6-27 总第84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6-27 总第842期
返回上层

总第842期

发布时间:2024-06-27

肿瘤

标题导航

转化医学是实现肿瘤精准治疗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24-06-27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秦苗 通讯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 李文斐 焦曦 陈杨  阅读: 7181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秦苗 通讯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 李文斐 焦曦 陈杨) 6 月的北京,热情如火。6 月11~16 日,一场为期一周的学术盛会——第十四届北京大学消化肿瘤大会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 2024 年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共赢、卓越”为核心理念,吸引了众多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共同研讨消化系统肿瘤的精准治疗方法及最新科研动态。大会特别关注了精准转化医学、细胞免疫治疗以及新药临床研究等前沿领域。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表示,此次大会的重点是消化系统肿瘤的精准治疗,目标是交流最新的研究进展,讨论临床面临的难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她强调,临床与基础研究是紧密相连的,希望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能促进临床医学的进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image.png

“国际前沿”专场

                                                                                   魏于全 解析生物医药研发新纪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于全院士对生物技术药与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为我们揭示了生物医药领域的最新动态

和未来趋势。魏院士强调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医药研发中的重要性。这些学科的发展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生命科学的理解,还为生物医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科研人员能够更精确地识别疾病相关基因和蛋白质,从而为新药研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目标。

       他指出,结构生物学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和功能关系,为药物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结构信息。这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基于分子结构来设计和优化药物,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此外,魏院士还提到了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合成生物学通过设计和构造新的生物系统,为生物药物的设计和研发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这一领域的发展有望为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邵峰 原创基础研究推动新药研发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院士带领大家回顾了PD-1 等免疫检查点及其抑制剂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他强调,正是原创性的基础科学发现,推动了肿瘤免疫治疗的诞生与进步。针对当前我国创新药研发的现状,邵院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邵院士从天然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并应对细胞内细菌的角度,引入了“细胞焦亡”这一重要概念。他解释说,细胞焦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能够有效激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并活化免疫系统。这一发现为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进而实现抗肿瘤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邵峰院士的研究团队还首次发现了针对脂多糖合成通路的天然免疫受体。这一受体所触发的炎症信号,代表了除STING/TLR 通路之外的全新天然免疫激活途径。这一发现,无疑为抗肿瘤免疫的进一步激活以及相关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的思路。

                                                                              阎锡蕴 纳米酶将在肿瘤领域大有作为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首先回顾了纳米酶的起源,从最初的意外发现到如今成为科学界的前沿研究领域,纳米酶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她指出,纳米酶作为一类具有类酶催化活性的纳米材料,不仅打破了有机与无机的界限,更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在医学检测方面,阎院士强调,纳米检测技术以其超高的灵敏度,有望取代一

些现有的检测技术。纳米酶作为新型催化剂,能够在生理条件下高效催化酶的底物,这一特性使得纳米酶在生物传感、疾病诊断等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

      阎院士提出了纳米酶为肿瘤催化治疗提供的新思路,并展望了铁蛋白药物载体在未来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重要作用。她表示,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酶有望在肿瘤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铁蛋白药物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

“临床挑战”专场

                                                                              沈琳 细胞免疫治疗突破与前景并存

      沈琳教授深入探讨了细胞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她首先肯定了细胞治疗在实体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特别指出CAR-T(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治疗在某些靶点上的有效率已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她也坦言,CAR-T 在治疗实体瘤时仍面临       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沈教授分享了国内外细胞治疗的最新研究数据,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和转化研究经验,提出了针对性的见解。她强调,在细胞治疗中,如何筛选能够从中获益的患者群体、确定T 细胞的采集和回输时间,以及选择最合适的给药方式,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她认为,尽管目前细胞免疫治疗还面临诸多挑战。

                                                                             徐瑞华 结直肠癌临床诊治更具个体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就结直肠癌临床诊治所面临的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该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徐教授首先指出了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疗效预测的重要性。其团队致力于“创建肠癌早诊及疗效预测新方法”,通过研发新型生物

标志物和检测技术,提高了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并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分子分型研究方面,徐教授团队建立中国人群分子分型,探索肠癌进展及耐药新机制。他们通过对中国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大规模的基因测序和分析,发现了与肠癌进展和耐药性相关的新基因变异,为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精准治疗体系的建立上,徐教授团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创建肠癌精准治疗体系”,结合患者的分子特征和临床表现,制定方案。

B-p008-N60082-1-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