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6-27 总第842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6-27 总第842期
返回上层

总第842期

发布时间:2024-06-27

神经

标题导航

中国卒中原创科研声音唱响世界

发布时间:2024-06-27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裘佳  阅读: 786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1720708313279.png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6月14~16日,中国卒中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2024(CSA&TISC 2024)在京举行。今年是中国卒中学会成立十周年,十年来,中国卒中学会为实现卒中防治梦想而努力,创造了众多值得铭记的光辉时刻和伟大成绩。

中国卒中学会荣誉会长赵继宗院士表达了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卒中领域发展进步的殷切期望,并表示学会将一如既往秉承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卒中患者提供更专业、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拥军教授回顾了学会成立十年来的成长之路。历经十年艰苦奋斗,中国卒中防控事业取得巨大成绩,并成为世界卒中防控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学术发展方面,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使中国卒中领域的科研水平傲然挺立于世界前沿;在学科建设和提升医疗质量方面,CSA组织卒中领域的顶级专家带头撰写诸多指南及专家共识,同时从核心医院到基层医疗机构设置三级培训网络,举办学术活动,为更多临床医生带来最先进的科学指引;在卒中质控方面,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在我国脑血管病防治路上叩击出一声声回响;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扩充我国神经科学人才队伍,为中国脑血管病事业培育了骨干专家及青年后备力量;在公益科普方面,2015年创立了中国卒中学会及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让卒中防治的福祉广泛惠及神州大地。在国际交流方面,紧密与世界卒中领域开展合作,并多次组织专家代表团参与国际卒中领域大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了强劲的中国声音。

    中国卒中学会2017年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鉴》优秀组织单位,并荣获“2022年度全国学会会员入库优秀单位”荣誉称号,2023年位列“科协系统科学传播榜”全国学会榜单第12名。王拥军教授也因其卓越贡献,荣获世界卒中组织的最高荣誉——主席奖。展望未来,中国卒中学会将继续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惠及人民健康,引领中国脑血管病事业向新时代迈进。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学术报告环节介绍了国家脑血管病防治体系建设的情况。郭燕红表示,2024年脑血管病防治行动将集中在:完善脑血管病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和监测、持续开展脑血管病早诊早治和规范诊疗、加强脑血管病防治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广泛开展脑血管病健康科普宣教等方面。

    除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多项高质量研究、指南共识、人才项目在会上发布,会议同时启动“脑出血研究联盟”,为推动出血性卒中研究的基础与临床结合。

                                                                         亮点一  中国两大研究助力再灌注新时代发展

    两项成果于北京时间6月15日8:00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并于天坛会上揭晓,轰动会议现场,相关结果为再灌注新时代带来新格局。

    近年来,替奈普酶非劣于阿替普酶的临床证据不断累积,而作为新一代溶栓药物重要成员之一的瑞替普酶,也亟需在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中的确定性研究数据。为此,RAISE研究应运而生。RAISE Ⅲ期研究数据证实了瑞替普酶的疗效非劣并优于阿替普酶,且安全性稳定。鉴于该项研究取得的显著成果,瑞替普酶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TRACE Ⅲ研究评估了替奈普酶治疗超时间窗(发病4.5~24 h)急性大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显示,替奈普酶可降低发病后4.5~24 h内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同时不会增加安全性风险,可适用于无法立即接受取栓治疗的患者以及需要院间转运的患者。TRACE Ⅲ研究是全球范围内首个证实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宽到24 h内安全有效的研究。

                                                                      亮点二   急诊卒中单元用于加速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研究启动

   基于卒中院内延误时间较长的痛点,中国卒中学会牵头打造了急诊卒中单元(ESU)。然而,如何将急诊卒中单元真正用于临床,还缺少临床证据。为此,王拥军教授牵头设计了ESU用于加速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ESU-ACE)研究,对比ESU流程和传统流程的效果差异。     

1720708270570.png

                                                                     亮点三  《中国卒中学会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科学声明》发布

  近年来,随着研究探索和临床实践,越来越多缺血性卒中管理办法和治疗理念被提出。其中,“通过脑细胞保护提高缺血性卒中的获益”是中国卒中学会发出的声音。会议期间,《中国卒中学会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科学声明》发布。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院长徐安定教授表示,该声明系统总结了脑细胞保护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现状,标志着众多专家对现阶段缺血性卒中脑细胞保护治疗观念的梳理圆满收官,能在临床上帮助到更多患者获益,为未来科学生命的临床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循证医学基础,也开启了推进临床观念落地的新征程,在国际卒中舞台上,持续奏响中国声音!

1720708236706.png

                                                                     亮点四  脑出血研究联盟启动

    会议期间,备受瞩目的“脑出血研究联盟”启动。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主持了启动仪式,他表示,我国脑出血的现状严峻,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命健康,其致死、致残率远高于脑缺血。然而,针对脑出血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亟待深入探索和研究。赵教授期望通过脑出血研究联盟的努力,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

    联盟名誉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强调了脑出血研究联盟的重要性,他指出:“脑出血近年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尽管我们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脑出血的治疗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因此,脑出血研究联盟的成立可以集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脑出血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赵院士还呼吁广大医生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到脑出血研究联盟的工作中来,共同为脑出血的防治事业贡献力量。

1720708202538.png

                                                                   两点五  未来引领者计划成果展示

     为更好地传播卒中临床研究的先进经验,建立中国卒中研究者的人才梯队,王拥军教授在CSA&TISC 2022上发起了卒中未来引领者计划。历时2年,来自全国各地的14位优秀的青年医生经过层层选拔和多维度的培训,最终成果于6月15日在天坛会上进行汇报。

   项目负责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熊云云教授介绍,学员们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共计92篇,影响因子总和高达664.7分,其中影响因子≥10分共6篇;6人在《神经病学》《卒中》等行业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学员单人文章总数最高达到20篇,单篇文章影响因子最高136.8分。学员参与/开展临床试验共29项,更有1名学员入选国家青年长江学者。

   未来引领者计划迈出了中国青年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期待未来第二期引领者计划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研究者,引领中国的卒中研究走向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卒中研究领域的璀璨明星!

B-p004-N60082-1-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