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6-20 总第841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6-20 总第841期
返回上层

总第841期

学术

标题导航

溶栓迎来新时代 时间窗延至24 小时

发布时间:2024-06-20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贾薇薇 通讯员 卢国强  阅读: 9713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1720366776794.png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贾薇薇 通讯员 卢国强)6 月15 日,在中国卒中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2024 上,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公布了团队开展的RAISE 和TRACE Ⅲ研究结果。

       RAISE 研究结果提示,卒中发病后4.5 h 内接受瑞替普酶治疗的患者,达到优良功能结局的可能性高于阿替普酶;TRACE Ⅲ研究结果提示,卒中发病后4.5~24 h 接受替奈普酶治疗的患者比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患者残疾发生率降低。(N Engl J Med.6 月14 日在线版)

      值得关注的是,两项研究结果于同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这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首次同时发表2 篇由同一中国团队开展的不同药物的临床研究,也是首次与中国学术会议同步发布研究结果。

研究 1

                                                                   RAISE 研究 瑞替普酶溶栓效果优于阿替普酶

     RAISE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发病4.5 h 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瑞替普酶组90 d时达到优良功能结局(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为0 或1 分)的患者比例高于阿替普酶组(79.5% 和70.4%)。瑞替普酶组36 h 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与阿替普酶组相比未见显著差异(2.4% 和2.0%)。

     研究纳入我国62 个中心的1412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07 例和705 例患者分别接受瑞替普酶和阿替普酶治疗, 中位年龄63 岁,70.5%为男性。

     瑞替普酶是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其特点是采用固定剂量方案两次推注法(两次推注间隔30 min)。1996 年,瑞替普酶已在全球多个地区被批准用于治疗急性心梗。此次RAISE 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确切疗效。

研究者说

     “这是全球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比较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作用的Ⅲ期临床试验。”项目负责人、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主任李姝雅指出,试验结果显示,对于发病4.5 h 适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瑞替普酶治疗组90 d 获得良好功能预后的比例优于阿替普酶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患者的比例与阿替普酶治疗组相较无显著差异,“通俗地说,瑞替普酶的效果优于阿替普酶。”

     此外,相比阿替普酶,瑞替普酶不需要估算患者的体重、不需要静脉滴注,只需要间隔半小时2 次静脉注射18 mg 的药物。更重要的

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卒中治疗,研究团队优化了药物生产工艺,成本得以大幅降低,这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下一步,我们要开展瑞替普酶的国际多中心试验,让这种‘北京制造’的药物尽快‘出海’。”王拥军表示。

研究 2

                                                      TRACE Ⅲ研究 4.5 h 到 24 h !卒中溶栓时间窗延长

     TRACE Ⅲ 研究发现,相比标准药物治疗,在卒中发病后4.5~24 h接受替奈普酶治疗的患者残疾发生率降低(90 d改良Rankin 量表0 或1 分患者比例,33.0%和24.2%)。替奈普酶组和标准药物治疗组在90 d 的死亡率分别为13.3% 和13.1%, 治疗后36 h 有症状的颅内

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和0.8%。

     研究纳入全国58 家中心的516 例患者,接受替奈普酶和标准药物治疗的患者分别为264例和252 例。不到2% 的患者(替奈普酶组4 例,标准治疗组5 例)接受了抢救性血管内取栓术。

     同期述评称赞其结果是急性卒中治疗激动人心的进展,具有深远全球意义。同时指出, 如果该结果在其他人群中获得重复,将在国际范围内改善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的功能结局, 特别是对于缺乏开展血管内取栓术资源的地区。

研究者说

     “ T R A C EⅢ研究对象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4.5~24 h、大血管闭塞但影像学显示大脑存在‘ 半暗带’的患者,使用替奈普酶进行治疗。” 项目执行负责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副主任熊云云介绍,“半暗带” 意味着这部分脑组织介于正常与梗死之间, 恢复正常血流后功能仍可能恢复,能够让患者免于致残或减轻致残程度。

      同时,TRACE Ⅲ研究还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为了使影像学判断更加及时准确,团队自主研发了iStroke急性卒中智能影像决策平台,其可对头部影像进行快速分析评估,找准关键的“半暗带”。

    “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证实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宽至24 h 内安全有效。” 熊云云介绍, 在全球卒中患者中,发病24 h 内且存在可挽救脑组织, 但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大动脉闭塞患者占比很大,TRACE Ⅲ 研究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晚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新方案。同时, 替奈普酶静脉注射的便捷给药方式, 也有望降低院间转运过程中的卒中进展风险。

B1-学术新闻.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