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肺”其实是功能概念,起初用于定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那一小部分正常通气的肺组织。“婴儿肺”的出现可能意味着:神秘的重症医学科大门内,又要经历一场昼夜交替、日夜轮回的噩梦。早早在1967 年国外专家就有关于ARDS 报道,近几年流感的暴发,ARDS 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们一起掀开它的面纱,共同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是与非。
何为“婴儿肺”
从医学角度来说,“婴儿肺”其实是一种重度ARDS,影像学上又成为“大白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继发于多种因素导致弥漫性肺损伤的临床症候群。正常人的肺泡内都是气体,像个有很多分割的气球;随着人的呼吸运动,肺内的二氧化碳呼出,吸入新鲜的空气,空气内的氧气通过肺泡间血流运输到全身各个脏器。当感染或非感染等因素导致全身炎症反应时,肺泡毛细血管损伤并渗漏增加,肺泡内充满了炎性渗出物,由于重力的作用,中下肺的气体交换就会严重受到影响,只有上肺有一部分仍保持了正常的通气功能,这部分有功能的肺为最初的“婴儿肺”概念。而ARDS 中的中下肺由于液体渗出,肺泡塌陷陷闭,肺不张,使整个肺的通气为小肺状态。
什么人易患“婴儿肺”
无论在花粉、柳絮飘飞的晚春,还是在流感、新冠暴发的冬季;无论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还是蹒跚走路的老人,都可能为“婴儿肺”载体。感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创伤、胰腺炎、低体温、体外循环、大量输血补液、过敏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继而导致肺的弥漫性损伤。医院的病房内,几乎每天都有新的重度ARDS 发生。
如何诊断和鉴别诊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上非常普遍,往往伴随有呼吸困难,胸闷,口唇和指甲的紫绀,有的病情发展迅速,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早期诊断识别非常重要。临床表现的症状为诊断依据之一,但是确诊还需要结合病史、查体、血液化验指标及影像学检查(包括X 线,CT 以及床旁超声)的综合分析诊断。
诊断ARDS,要排除急性左心衰竭导致肺水肿以或是重症肺炎导致呼吸衰竭。这个时候应该结合患者病史、症状、查体等逐一排查。
治疗
ARDS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和全身缺氧,因此纠正缺氧非常重要。病房内可以通过氧疗、限制液体输入、激素减少肺炎症反应及抗凝等措施。当然病情进展到“婴儿肺”、“大白肺”时可能要呼吸机辅助治疗。新冠后俯卧位这一治疗已经家喻户晓。通过患者身体体位的改变,使原本不张的下肺的肺泡重新获得气体交换的能力;当然体位的转变,也可以把肺泡内液体引出,起到体位引流的作用。
近几年,一种新型药物西维来司他钠,通过早期抑制体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而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和急性ARDS,得到大家的认可。临床上对于早期ARDS,西维来司他钠应用可有效控制其发展。对于中重度ARDS 可与床旁血液净化、保护性肺通气、俯卧位通气等联合治疗,可有效降低中重度ARDS 的病死率。
预防
ARDS 病情发展迅速,但并非无迹可寻。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及早治疗至关重要。平时适当锻炼身体,良好生活习惯、按时预防接种等等。对于已经合并有感染、外伤、胰腺炎或手术后患者,要警惕ARDS 发生。临床上注意观察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同时定期复查血气,避免ARDS 发生或进展。
ARDS 非常普遍,不但在医院病房,甚至家庭成员亚健康状态时也常与他伴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及时就医可有效避免它的发生和进展。一旦呈重度ARDS“婴儿肺”发生,也非无路可走,规范化的治疗仍把大多数人从死亡线拉回来。当然,未来,还有待于医学的进步和药理学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