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是人口流动大省,农村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普遍在 30%~40% 之间,不少地区低于 20%,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空巢化‘三化’现象突出。”日前,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徐斌在《中国卫生》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四川:顺向调整 优化布局》。文中介绍,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人口结构变化,四川省开展了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四川省卫生健康系统主动作为,顺应趋势,持续优化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
《医师报》特刊登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调布局 重塑服务版图
每个乡镇设置 1 家建制卫生院,被撤并乡镇所属卫生院调整归并为建制卫生院分院。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 1 家村卫生室。以 3 万 ~10 万居民或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为标准,设置 1 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目前全省建制乡镇卫生院由 4416 家 调 减 至 2744 家, 村卫生室由 55772 家调减至 4022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 433家调增至 567 家,从注重机构设置全覆盖转向注重服务提供全覆盖。
调功能 推动错位发展
依托中心乡镇卫生院,规划设置 400 家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次中心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水平建设,承担片区医疗救治、急救、公共卫生、培训、技术指导五大职能。建制乡镇卫生院承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职能。建制乡镇卫生院分院主要承载“医疗点”职能。
目前,全省已建成 388 家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00% 的次中心能开展一、二级常规手术,100 张及以上开放床位的次中心占比达 88.4%,平均每家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达 117 人。
调存量 减少重复投入
严格按照“不增编制、不增人员、不增机构”的原则调整,根据调整后的功能定位,被撤并乡镇所属卫生院的部分专业人员、医疗设备等归并至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和建制乡镇卫生院。
调 整 后, 除 三 个 自 治 州外,全省建制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平均增加 14.2 人、增幅 30.6%, 开 放 床 位 平 均 增 加12.41 张、增幅 25.2%,执业(助理)医师平均增加 2.8 人、增幅32.56%,执业护士平均增加 2.5人、增幅 33.47%。
调机制 激发内生动能
将布局优化和机制创新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实现乡村医疗卫生资源要素流动和机制创新的乘数效应。
现如今,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落实“两个允许”政策,部分县(市、区)除对编外人员给予一定的人头经费保障外,还落实了一定的年度绩效奖励。104 个县(市、区)开展岗编适度分离改革。135 个县(市、区)开展“县招乡用、乡聘村用”改革。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稳步实施,547 名医学专业大学生进入村卫生室服务。183个县(市、区)实现“两病”门诊用药保障认定权下放。
稳村医 夯实基层网底
新进乡村医生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对没有执业(助理)医师的村卫生室,采取允许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免试注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执业(助理)医师定期驻点或巡回等方式,予以加强。
如今,全省所有市(州)全部出台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老年乡村医生补助政策。截至 2024 年年底,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提升至 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