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5-07-31 总第89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5-07-31 总第895期
返回上层

总第895期

发布时间:2025-07-31

学术

标题导航

基因治疗比人工耳蜗更优

发布时间:2025-07-31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宋箐  阅读: 5282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宋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 国家卫健委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罕见病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筹)舒易来、李华伟、陈兵、王武庆团队与哈佛大学医学院陈正一团队合作,开展了全球首个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的队列研究,系统地比较了先天性耳聋儿童接受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置入后的多维度效 果 差 异。 研 究 发 现,基因治疗恢复耳畸蛋白(OTOF)缺陷患者自然听力,在噪声言语与音乐感知中比人工耳蜗表现更优。(JAMA Neurol. 7月 21 日在线版)

     该研究纳入 11 名已接受基因治疗的先天性耳聋儿童,并按照严格标准,匹配了 61 名已接受人工耳蜗置入的先天性耳聋儿童,进行了长达 1 年的随访评估,从听力阈值、听觉言语问卷、言语测试(安静及噪声环境)、音乐感知、方向感知、听觉皮层信息处理、生活质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1754235273637.png

     接受基因治疗的患儿中,有 9 名完成了 1 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孩子们的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从> 95 dB 恢复到了54.8 dB。       通过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 / 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评估患儿的言语 / 听 觉 感 知 能 力,6 个月时,基因治疗组的中位评分为 31.0,显著高于人工耳蜗组的 23.5;12 个月时, 评 分 对 比 为 32.0 与28.0,基因治疗组仍然更优。使用失匹配负波评估人脑对声音变化的自动感知能力,基因治疗组在 6个月时表现出了更短的失匹配负波潜伏期,说明感知能力更强。

     此外,研究还分析了曾单侧置入人工耳蜗、后续对侧接受基因治疗的患儿。在关闭人工耳蜗后,这部分患儿仍表现出了在嘈杂环境中的更强的言语感知能力;开启人工耳蜗时,他们相对双侧人工耳蜗的患儿也表现出了更好的音乐感知能力。

研究者说

                                                                                          开启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

1754235387548.png

     研究团队长期深耕此领域,创新性采用双腺 相 关 病 毒(AAV) 载体递送系统,以基因置换策略,将正常的人源OTOF 编码序列导入患者内耳感受声音的毛细胞,促使毛细胞能够表达正常功能的耳畸蛋白,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听力和言语。经过数年自主研发,研发出 OTOF 耳聋 基 因 治 疗 药 物,2022年 6 月,临床试验获伦理委员会批准;同年,成功完成全球首例耳聋患者的基因治疗药物体内给药。此后,又陆续为十余名患者给药,成功纠正患者听力和言语,这是国际首个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First-in-Human),也首次实现了双 AAV 载体人体递送,解决了大基因递送这一医学难题,开启了耳聋基因治疗新时代,为全球耳聋患者带来“听见世界”的曙光。

B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