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5 月,我前往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镜中心,开启了进修之旅。这段日子,除了技术视野的拓展,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位进修医生的成长,既需要“硬技术”的积累,也离不开“软环境”的滋养——这里既有呼吸内镜专家的倾囊相授,也有同侪间真诚热烈的互帮互助,这些温暖而扎实的支持,让我在专业提升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踏实。现在回想起来,这段进修经历不光学到了新技术及创新的理念,同时也体会到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技术的精进还需要前辈的指引、同侪的支撑以及一颗敢于尝试的心。
记得刚进中心时,我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陈小波的指导下完成一例 87 岁声门下新生物外压气道狭窄的患者行经支气管镜诊断。基于自己以往的操作经验,采用常规静脉麻醉下经气道 EBUS-TBNA 操作,正在进镜的时候,患者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我顿时慌了神。陈老师立刻接过操作台,果断调整策略,快速切换成经食道进镜路径,很快患者氧合得到了改善,我们也顺利完成穿刺取材。
操作结束后,陈小波老师告诉我:“声门下空间狭窄,经气道进镜时气道压力变化更敏感,这时候改经食道,既能避开狭窄段,又能减少对气道的刺激。”这即使陈小波老师对解剖结构的理解,也是基于临床实践对进镜路径调整经验、心得。“场景化教学”贯穿始终,从患者体位摆放时如何兼顾舒适与操作空间,到镜下判读时细微特征,老师们总能把复杂的技术拆解成可复用的“方法论”,让我从“知道怎么做”逐步过渡到“理解为什么这么做。”
作为进修医生,这段学习经历让我对呼吸内镜的规范化操作与前沿技术融合到未来工作中。同时,还要把这种“开放、共享、互助”的成长态度融入到工作中,努力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