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作为国内感染病学领域权威学术平台,自成立起就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建立“大感染”理念下的多学科协作模式。11 年来,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培养青年人才和推动国际合作,为构建完善的感染防控体系作出重要贡献。IDSC 第三届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带来感染疾病流行现状与趋势、新时代下感染人才培养,及对 IDSC 未来建设规划的分享。
感染病流行趋势:新老并存 快广难控 宿主复杂
“感染性疾病流行趋势依然是复杂和深刻的。”邱教授介绍,一方面新发突发传染病持续威胁人类并呈现常态化。如新冠疫情虽已结束,却有新发的猴痘、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的不断出现。“下一个 X 传染病会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明确的是威胁始终存在!”
另一方面,传统的感染性疾病变得越来越严峻。如多药耐药、泛耐药问题变得越加突出,性传播疾病有抬头之势,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可能因疫苗覆盖不足而出现局部复发暴发。老龄化、免疫抑制状态(如肿瘤、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侵入性的医疗操作等,使原来的机会感染、条件致病菌(如耳念珠菌、肺孢子菌、隐球菌、巨细胞病毒等)变得愈加常见,这些都将成为未来的挑战。
此外,随着全球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很多原来只在局部暴发的感染可能很快能出现全球化传播。人畜共患疾病风险,尤其是禽流感,还在持续。脆弱人群(包括老龄、慢性疾病、免疫抑制疾病)、健康不平等问题等,都会造成这些人群更需要关注多重感染和共同感染。
新时代感染人才培养需关注四大系统性要求
邱教授认为,正是这样的新的感染疾病特征趋势和变化,对感染人才培养提出了系统性要求。首先是能力的重构,需要从单一的感染或相关专业向医防管综合能力的提升转型。临床和公共卫生要深度融合,需要感染人才重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临床能力聚焦于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疗,而公共卫生更强调监测、预警、流行机制判断、应急预防,管理部门则是卫生决策、资源协调、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既往在感染领域,临床、疾控与管理都存在壁垒,未来跨机构、跨大专业的融合协作能力非常重要。
其次,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学习模式要发生改变。既往的模式更多的是理论到临床实践。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把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培养与实战化数字化演练、模拟培训相结合,对提高整个胜任力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在整体感染性疾病预测和治疗方面,有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包括新药研发、病原诊断、抗菌药物耐药预测等,我们应该拥抱新科技。”
同时,强调制度和体系支持,构建分层培养和激励机制。邱教授表示,目前尽管有各种培养体系,但对于国家、省市、县级层面感染性疾病的分层培养体系仍需加强。
最后是加强人文和价值观的培养,对感染性疾病的人文和价值观应更多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新时代感染人才培养,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救治、预防能力是核心,学科交叉是框架,制度创新是保障。
构建“顶天立地” 感染性疾病防治新生态
“IDSC 作为一个建立了 11年的成熟的感染防治多学科协作平台,未来应更进一步,向打造感染性疾病早防早治、精准治疗的国家级战略平台迈进。构筑‘顶天立地’的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和转化的新生态。”邱教授表示。
IDSC 建立之初就聚集了国内感染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可利用多学科交流协作的优势,倡导创新性研究,攻克感染性疾病防治的核心环节、核心瓶颈问题,如病原微生物耐药的关键机制、病原微生物的进化等。同时可以倡导建立临床转化枢纽,打通感染性疾病实验室到临床到整个社会全链条、大感染诊疗方案的普及。在国家战略层面,IDSC 的多学科特色能助力构建感染性疾病公共卫生的平战结合防控体系,促进智能预警和应急资源储备。在人才培养方面,IDSC可以开展菁英计划、能力提升计划等,打造抗感染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要加强感染性疾病防治的深度网络化和区域化,促进形成一个从国家到省到县到区域的防治体系。促进多学科交叉创新融合,建立感染+X 的联合体,促进学科交叉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