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一种突发且危及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迅速、致残率高、救治时间紧迫等特点。当大脑供血被中断,脑组织将在短时间内发生缺血损伤,甚至坏死。面对这种情况,及时识别症状、快速送医并接受科学救治至关重要。医学研究表明,在发病 4.5 h 内接受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康复几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什么是脑梗死
脑梗死是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继而坏死的急性疾病。起病急骤、进展快,常造成大脑功能严重损害。根据成因不同,主要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脑栓塞。前者多由血管内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后者则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血管,造成阻塞。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壁长期承受高压,容易出现内皮损伤和动脉硬化;糖尿病会加速血管病变,影响血液循环;高血脂会促进动脉斑块形成,增加血栓风险。吸烟会损害血管弹性,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节律,诱发血压波动。
为何强调 4.5 小时黄金期
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通过使用阿替普酶等药物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脑部供血。但这种治疗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在发病后 4.5 h内实施。超过这个时间窗,脑组织可能已出现水肿或出血倾向,溶栓不仅效果减弱,还可能引发脑出血,加重病情,危及生命。
脑梗死发生后,中心区域的脑组织因严重缺血迅速坏死,而周围区域则存在一个“缺血半暗带”,这里的脑细胞虽然功能受损,但仍有可能恢复。如果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血流,这部分脑组织可以避免永久损伤;若延误治疗,缺血半暗带会逐渐扩大,神经细胞将走向不可逆死亡,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大脑对氧气的需求极为敏感,一旦中断供血,每过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神经元死亡。研究表明,平均每延迟一分钟治疗,大脑损失约 190 万个神经元、1.4 亿个神经突触。
如何正确应对脑梗发作
脑梗死发作时患者常突发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含糊甚至失语,可能伴有视力模糊、视物旋转、行走不稳。部分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反应迟钝,严重时可迅速昏迷。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治疗,切勿等待或自行处理,以免耽误抢救时机。
等待急救期间,应让患者平卧安静休息,头部放低且保持稳定,避免移动以防病情加重。保持周围空气流通,解开衣领和腰带,确保呼吸顺畅。切勿给患者服药、喝水或进食,以免引发呛咳或误吸,导致肺部感染。若患者意识不清、呼吸困难,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患者入院后,医生会根据脑梗死严重程度、发病时间及影像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4.5 h 内符合条件者,首选静脉溶栓,通过药物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若血栓较大或位于大血管,可结合机械取栓术,经导管将取栓装置送入血管直接清除血栓,提高救治效果。
结语
脑梗发生后,每一分钟都关系到大脑的存亡。把握发病后的“黄金 4.5小时”,及时识别症状并送医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现代医学手段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恢复机会,但前提是尽早到达医院接受评估与干预。公众应提高对脑梗的认知,掌握 FAST 识别方法,避免错误急救行为,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脑血管健康,才能有效降低脑梗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