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5-07-31 总第89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5-07-31 总第895期
返回上层

总第895期

感染专栏

标题导航

感染多学科协作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演进

发布时间:2025-07-31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裘佳  阅读: 7208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感染性疾病感染部位、病原谱系复杂多样等特点,其诊疗涉及多个学科,因此 IDSC 建立之初就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并将相关的七大领域顶尖专家联合到一起,共同推动多学科协作的落地,以及交流协作、融合创新。感染多学科协作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环节?经过多年实践,感染多学科协作又有哪些创新模式?医师报特邀 IDSC 名誉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俞云松教授,IDSC 候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长王明贵教授带来分享。

                                                                     俞云松 多学科协作是破局复杂感染的金钥匙

1754324115300.png

     “感染性疾病的诊疗需建立‘病原体 - 宿主 - 抗菌药物’三维认知框架,单一学科视角已无法应对临床患者的复杂性。”俞云松教授指出,尤其在新冠疫情后,呼吸系统感染的防治格局发生一些变化:尽管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总体没有大的变化,但甲型流感、支原体肺炎及百日咳等在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流行,叠加老龄化进程加速、共病负担加重等因素,临床诊疗正面临三重挑战:病原诊断时效性不足、耐药机制复杂化、宿主状态精准评估困难。

     感染多学科诊疗不是学科间的物理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诊疗全流程的深度融合。以重症肺炎为例,其救治需跨越四大技术壁垒,包括病原学快速诊断、抗菌药物优化难题、器官功能支持技术整合、医院管理部门协同合作。目前浙江省人民医院正在大力加强多学科诊疗团队建设和 MDT诊疗工作,开设了 MDT 门诊,同时要求对病情复杂的住院患者都进行 MDT 团队会诊,从机制上推动多学科协作的实施。

     “随着 5G 通讯、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成熟,MDT 模式将迎来迭代升级。”俞教授表示,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基层医院可实时接入国家级 MDT团队,只要患者有需要,随时随地可开展多学科会诊。基于AI 技术推动快速药敏,整合患者基因组学、暴露史及流行病学数据构建快速诊断体系,为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助力。

                                                                     王明贵 多学科融合协作驱动感染精准诊疗体系构建

1754324228642.png

     王明贵教授强调,感染性疾病的跨学科属性远超表象认知。以糖尿病合并感染为例,血糖紊乱会显著增加感染的易感性和复发风险,内分泌科介入成为诊疗链必要环节;发热待查病例中,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等非感染性病因占比高,需多学科联合排查;在脏器感染处置层面,肝脓肿、脓胸等重症需外科介入实施精准引流,方能实现感染灶控制与药物治疗的协同增效。更值得关注的是,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改革、药品集采政策落地等管理维度,均需要医疗行政管理者与临床专家形成政策 - 实践对话机制。“在耐药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多学科协作是感染诊疗和防控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王教授说。

     面对耐药菌全球蔓延的严峻挑战,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也在日益成熟和多样化。王教授介绍,在医院层面首先要让更多人理解多学科在感染诊疗的重要性,并建立相应机制推广多学科理念和实践。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多学科机制的建立与推广起着关键的作用。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也为多学科协作建立了更多纽带。例如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二代测序、快速分子检测技术等,可使临床微生物和临床医生间的交流沟通更为密切。

     王教授表示,随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微生物组学等前沿技术融入,多学科协作将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演进。

B5感染 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