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5-08-07 总第896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5-08-07 总第896期
返回上层

总第896期

发布时间:2025-08-07

人文

标题导航

战地仁心

发布时间:2025-08-07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欣闻  阅读: 9388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80 年前,那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背后,有千万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战士,也有无数默默坚守、救死扶伤的医护。以下内容,整理自《医师报》记者对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负责人商梦娇和贵阳市政协原副主席,救护总队后裔杨永楦的采访。

1755165682287.png

     1897 年,林可胜生于新加坡,8 岁被送往英国爱丁堡上学,于 1924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建院以来第一个华人教授,年仅 27 岁。

     “七七事变”后,林可胜临危受命,着手组建全国性医疗救护体系,并出任中国红十字总会总干事兼总会救护总队长。

    救护队在成立之初,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就与林可胜取得联系,他非常赞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接受了“在救护总队内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的建议。

     1937 年底,应周恩来的请求,林可胜派出第 7、23、39 医疗队奔赴陕北和山西,协助八路军开展医疗救护,受到延安军民热烈欢迎。

     在延安,医疗队将空置的窑洞除尘杀菌后改造为手术室,他们把白布挂在窑洞壁及顶上,用来防尘和增加亮度。没有电,手术就赶在白天做。医疗器械缺乏,他们便自制或找代用品。为提高诊断准确率,救护队特意派人送来一台 X 线机。

     在贵阳图云关,林可胜首次将其“流动救护队”的救护理念应用于中国战场,扩展了红十字会的救护规模,填补了军医救护的不足。并组建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培训军医 15000 多人,极大地支持了抗战军医救护工作。

A6人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