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刘则伯)7 月 25~26 日第十八届咳嗽论坛暨第十九届慢性咳嗽与疑难少见病学习班于哈尔滨召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指出,慢性咳嗽不仅是一种症状,而是一种特殊的疾病形式,且不只是呼吸系统的警报,需要以多维视角重新认识咳嗽;而且既要以“精准”理念深耕,也要把咳嗽规范化诊疗的概念下沉到县域、社区。
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张明宇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李悦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赖克方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在咳嗽论坛的推动下,专家们共同书写了咳嗽诊疗与研究的中国答案。共同见证了中国慢性咳嗽病因分布临床研究的开展、变应性咳嗽与难治性慢性咳嗽概念的提出、气道神经生理基础研究的突破,撰写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咳嗽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也参与了美国胸科医师学会 、欧洲呼吸学会国际咳嗽指南的制定,更迎来了中国咳嗽指南推广万里行全国巡讲活动的累累硕果。”钟南山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咳嗽成绩与挑战并存,我国仍有约 1/3 的慢性咳嗽患者奔波于多家医院而得不到明确诊断,难治性咳嗽的临床路径尚待细化,基层医生对“咳嗽指南”的知晓率仍有差距,咳嗽相关的公众科普、早筛早诊体系尚未完善。
在致辞中,钟南山院士为“中国咳嗽之困”提出了三点思考与展望:
第一,从多维视角重新认识咳嗽。咳嗽不只是呼吸系统的报警器,也可能由于耳鼻喉、至心血管甚至先天因素导致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慢性咳嗽不仅是一个症状,而是以咳嗽高敏感为病理基础的特殊疾病形式。希望未来各个学科能够打破疾病的限制,在多学科诊疗的模式下,推动咳嗽亚专科标准化建设。
第二,以精准理念深耕咳嗽治疗领域。近些年,团队在咳嗽高敏感的神经机制、靶向干预以及生物标志物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未来,要加强咳嗽监测频率工具研发,为慢性咳嗽的客观正确评估提供有力手段。此外,还要联合基础和临床的专家建立全国多中心多维度的咳嗽的表型基因型环境数据库,深入的了解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为慢性咳嗽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第三,以基层为重点夯实咳嗽治疗防线。优质资源的下沉不仅是技术的下沉,更是诊疗理念的下沉, 未 来 期 待 能 借 助 5G以及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和基层呼吸规范化培训项目,把咳嗽规范化诊疗的理念下沉的县域社区,让每一位咳嗽患者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科学、可负担的医疗服务。
专家观点
慢性咳嗽:从症状到疾病
在第十八届咳嗽论坛上,赖克方教授指出,慢性咳嗽不仅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也是一类以咳嗽高敏感性为核心机制的疾病实体。在病因学、机制学、诊断路径和治疗策略日趋完善的背景下,应推动慢性咳嗽由“症状”向“疾病”的全新转变和规范管理。
应将慢性咳嗽视为疾病
现代医学将咳嗽按持续时间分为急性(<3 周)、亚急性(3~8 周)与慢性(>8 周) 三 种 类 型, 将以咳嗽为惟一或主要症状且无明显 X 线胸片异常者定义为慢性咳嗽。导致慢性咳嗽的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嗜酸性气道炎症以及非哮喘性嗜酸性支气管炎。这五类病因占据了慢性咳嗽发病的 70%~80%。此外,还有一部分患者属于少见病因所致,如药物相关性咳嗽、间质性肺疾病等。赖克方教授介绍,除上述病因明确的慢性咳嗽外,临床中还存在两类尤为复杂的情况,一类是不明原因慢性咳嗽,即在完成详细检查后仍无法找到明确病因的患者;另一类为难治性慢性咳嗽,即虽有可疑病因,但常规治疗并未带来明显疗效。还有一个类型是经过经验性治疗仍无法缓解的慢性咳嗽。
在慢性咳嗽的呼吸专家门诊中,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占 12%~46%,这些患者往往反复就诊于多家医院,多次 / 重复接受各种检查,服用 / 滥用各种止咳药物、抗菌药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
慢性咳嗽有类似临床特征
赖克方教授介绍,慢性咳嗽患者往往具有一些类似的临床特征,如对油烟、异味、冷空气等环境刺激高度敏感,常伴咽部异物感、咽痒,进食、讲话、唱歌、运动或体位改变等易诱发咳嗽。这些症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核心机制,即咳嗽反射敏感性的异常升高,亦即“咳嗽高敏感综合征”。该机制涉及外周感觉神经末梢的感受器功能亢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咳嗽信号的调节异常,已逐渐被认为是慢性咳嗽的重要发病基础之一。
近年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咳嗽高敏感状态可由病毒感染、空气污染等因素诱发,进而激活如 TRPV1、P2X3 等离子通道,使神经系统过度响应刺激。此外,脑干和皮层在咳嗽调控中的中枢功能障碍,如抑制通路失调或感知增强,也是造成咳嗽持续化的重要因素。这些机制可通过辣椒素激发试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手段进行客观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