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因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我国 2008 年首次确诊该病后,发布了第一版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指南,2010 年广东东莞发生首次较大规模本地疫情后,于 2012 年更新了指南。
2025 年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暴发,波及国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即发布新版指南指导防控工作。
有血液传播或母婴传播可能
基孔肯雅病毒只有 1 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可分为 3 个基因型:西非型、东中南非型和亚洲型,新版指南突出了东中南非型病毒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枝(IOL)的病毒株,更易于经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增加了传播途径的内容,指出该病毒有血液传播或母婴传播的可能。
增加了流行特征一节,总结了该病目前在全球流行状况,指出国内基孔肯雅热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但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活跃期长,导致输入性病例引起的局部传播风险很大。
基孔肯亚热的传播速度快,早期诊断高度依赖一线医务人员对该病临床特征的熟悉程度,新版指南详细描述了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主要症状的具体特点,特别是双峰热、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痛、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等突出特征。国外文献报道中,该病多急性发病,首发症状多为腕踝关节或指趾关节疼痛,同时累及多个关节,1~2 d 后出现中低热及全身性皮疹,病程 2~4 d,少数持续 1 周以上。由于首发症状不一定是发热,少数病例症状较轻或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在流行季节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一旦出现以上症状,需高度警惕,尽早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疫情报告与处置管理有更详尽规范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区与登革热重叠,是否会发生疫情与当地媒介伊蚊的密度相关。新版指南根据媒介伊蚊地域分布和活跃期长短,将 31 个省份的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
新指南新增病例报告与管理,目的是增强临床救治与科学防控能力,首先,制定了病例定义,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感染来源分类为境外输入病例、省外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其次,强调多渠道监测,包括:进境人员监测、本地登革热样病例多病原监测、专项调查、监测媒介伊蚊。再次,为了科学防疫,及早准确溯源,规范了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同时,为有效控制传染源,制定了病例管理与职业防护规范。最后,还规范了流行病学调查内容:确定可能的感染地点,搜索可疑病例,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对重点病例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重点病例指有助于查清疫情起源的调查对象。
自限性病毒性传染病 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限性病毒性传染病,目前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要点是充分休息、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饮水、减少活动以保护受累关节。高热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如冰袋、温水擦浴),必要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风险);剧烈关节痛可短期使用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等)。如无合并细菌性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重症表现为脑病、感染性休克、心脏或肝脏损害、严重出血等,重症病例须转入 ICU 救治。老人、孕妇、有基础疾病者是重症高危人群,需要入院治疗,加强护理,密切监测,防止或及时发现重症发生。
目前国内没有疫苗,防护要点是做好防蚊措施。如被感染,最好到定点医院隔离治疗至病愈,或居家防蚊隔离到病愈再外出活动,以减少传播。加强群众的宣教以提高病人就诊意识,同时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该病的诊断鉴别能力,及时发现感染源是防控基孔肯雅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