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的综述文章《十年心血管疾病突破性创新回顾》,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全球及中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重大进展。文章指出,中国在降脂新药研发、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器械、房颤消融策略及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为全球心血管医学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5,53: 578)
创新药物
从“单靶点”到“跨界获益”
过去十年,心血管药物研发 迎 来 革 命 性 突 破。PCSK9抑制剂和小干扰 RNA 药物将降脂治疗推向“长效化”,口服 PCSK9 抑 制 剂 MK-0616的临床试验更可能彻底改变传统注射给药模式。SGLT-2 抑制剂和 GLP-1 受体激动剂则颠覆了降糖药物的定位,被证实可显著降低心衰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成为多国指南的Ⅰ类推荐。
尤为瞩目的是,针对肥厚型心肌病(HCM)的首个特效药玛伐凯泰问世,填补了该领域靶向治疗的空白。
中国学者还主导了非奈利酮等新型心衰药物的国际多中心研究,推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在糖尿病合并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国产器械
打破垄断 性价比全球领先
在高端心血管介入器械领域,国产替代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经导管瓣膜治疗 国产自膨胀式主动脉瓣膜 9 年随访数据显示心原性死亡率低于国际同类产品,且更适应中国患者血管钙化严重的特点;二尖瓣修复器械(TEER)的技术成功率超 96%,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 1/3。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 BRS在支架降解后血管功能恢复方面优势显著,5 年靶病变失败率与金属支架相当。新一代铁基可吸收支架的 12 个月靶病变失败率低至 2.3%,技术国际领先。
左心耳封堵术 国产双盘式封堵器通过动态锚定技术降低残余分流率,可降解封堵器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治疗策略
中国原创改写国际指南
中国学者提出的多项创新方案被国际指南采纳。
房颤消融 “改良 2C3L”术式显著提升持续性房颤成功率;国产脉冲电场消融设备与国际同步上市,为房颤患者提供更安全、快速且高效的消融手术选择。
HCM 手术治疗 为提升介入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开始崭露头角,包括 Liwen 术式 、腔内心肌射频消融、经心尖不停跳室间隔旋切术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则为 HCM 提供了全新无创治疗思路 。HCM 治疗技术从“开胸”到“微创”再到“无创”的演进历程,体现了现代医学对安全、有效与精确的不懈追求。
肺动脉高压的非药物治疗中国学者原创的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展现出良好效果,填补了全球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领域的空白,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治疗选择。该技术已被纳入 2022 ESC/ 欧洲呼吸学会肺动脉高压指南 ,并于 2023 年底获得中国 NMPA 批准用于临床Ⅰ型肺动脉高压治疗,同时获得欧洲符合性认证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人道主义使用器械许可。
在 冠 心 病 抗 栓 治 疗 领 域中 国 学 者 牵 头 的 BRIGHT 和BRIGHT-4 研究证实,比伐芦定高剂量延长注射方案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出血风险。该成果被 2023 ESC 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和 2025 美国心脏病学会 / 美国心脏协会指南引用,成为我国循证医学影响国际实践的典范。
难治性高血压 国产射频消融设备获批上市,无创超声去肾交感神经术(RDN)完成动物实验转化,为高血压治疗提供新选择。
人工智能
重构心血管医疗生态
人工智能(AI)技术已深入心血管诊疗的各个环节。AI模型可高效实现临床文本总结,提高诊断效率;深度学习模型可通过心电图预测房颤风险和死亡风险;AI 辅助的持续房颤消融策略在手术成功率和复发率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
AI 技术已深度融入心血管诊疗全流程。
辅助诊断 AI 模型通过心电图预测房颤风险和死亡风险,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决策支持,改善高危患者的临床预后 。
手术优化 AI 辅助的持续房颤消融策略在术中房颤终止率、1 年房颤复发率及二次手术成功率等关键指标上均显著优于传统策略 。
药 物 研 发 AlphaFold 等AI 模型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取得突破,可用于识别新的药物靶点和设计更有效的治疗分子。
未来展望
打造心血管防治“中国模式”
马长生教授强调,未来中国需聚焦本土化创新,如解析国人特有心血管疾病遗传特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并加速国产器械全产业链自主化。通过“互联网 +AI”弥合城乡医疗差距,构建覆盖 3 亿心血管患者的智能管理体系。
“中国心血管医学的创新转化,正从‘借鉴国际’迈向‘定义标准’。”马长生表示,“这一进程不仅将惠及国内患者,更将为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