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检索国际科学研究顶级学术刊物及实验医学领域权威杂志JCI、JEM等发表的论文,梳理近一年皮肤性病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研究主要聚焦在三大领域。
创伤修复与再生
研究者分离鉴定了具有纤维形成内在潜能的皮肤细胞种系,证实在小鼠背部皮肤存在两类种系。
发表在《Cell》的研究发现,器官水平群体感应可用于评估皮肤承受损伤的程度和范围,进而做出是否再生的全或无决定。
Nelson 等证实损伤皮肤可释放双链RNA激活TLR3及下游信号STAT-3,分泌IL-6,进而引起毛囊干细胞通过上调外胚叶发育不良因子受体、Wnt/Shh通路,活化核心毛囊形态程序如外伤诱导的毛囊新生。
《J Clin Invest》两篇研究分别发现,转录因子GRHL3通过调节表皮屏障,修复通路对免疫介导表皮增生的抑制发病和皮损减轻发挥作用;miR-132作为关键调节因子,促进皮肤损伤修复中炎症期向增殖期转换。
免疫、炎症及过敏
微生物组与疾病是近期研究热点,《Nature》刊发的研究揭示了皮肤共生细菌与免疫细胞交互作用的新机制,发现小鼠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定植后可诱导IL-17A+CD8+ T 细胞移入表皮,进入皮肤附属器的共生菌或其抗原或可溶成分可激活皮肤常驻CD103+DC。
后者在淋巴结激活CD8+ T,移行入皮肤的CD8+ T被CD11b+DC分泌IL-1所激活,共生菌特异性的CD8+ T能上调角质形成细胞分泌抗微生物多肽和蛋白(AMP)。 表皮ADAM-17缺陷可影响EGFR信号通路活性降低导致皮肤菌群失调,金葡菌、牛棒状菌的定植增加,最终会加重特应性皮炎的炎症反应。
脂肪的益与弊,如下两研究给了完美诠释。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表明,人皮肤脂肪细胞可分泌AMP来参与抗金葡菌感染免疫反应。另一研究则提示高脂肪饮食能通过脂肪酸结合蛋白介导活化CD11+巨噬细胞,分泌IL-1β、IL-18。《Nature》发表文章发现人和小鼠肥大细胞上均存在关键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家族成员)来介导伪过敏性药物反应(非IgE抗体激活)。
皮肤肿瘤
《Science》刊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皮肤肿瘤进化的新机制。研究发现,超1/4细胞携带致癌突变,尽管能保持表皮生理功能,但处于多个驱动SCC癌症基因的强阳性选择。
有研究表明,近肿瘤血管的TGF-β可导致SCC-SCs(干细胞)出现异质性,TGF-β激活的 SCC-SCs 特点包括慢周期,在肿瘤-间质界面促进侵袭。TGF-β能在转录水平激活 p21,稳定NRF2,显著增强谷胱甘肽代谢,降低抗氧化活性,同时能降低抗肿瘤药物活性。TGF-β激活的 SCC-SCs后代分化异常,易导致肿瘤复发。
《Cell》的一项研究丰富了PD-1/PD-L1在黑素瘤生长及治疗价值等方面的新认识,人和小鼠存在内在表达PD-1受体的黑素瘤亚群,可促进肿瘤生长;抑制PD-1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功能域的诱导突变、其配体PD-L1抑制或基因敲出,均可抑制肿瘤生长;此促进作用与活化mTOR及下游的磷酸化S6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