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柳叶刀》报告我国过去十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率逐年上升,但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死亡率并未随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而改善,这与发达国家心梗患者住院死亡率逐年下降存在显著差异,更表明我国迫切需要提高AMI患者救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我国AMI的管理现状仍然十分严峻,有待进一步规范控制,何时迎来AMI救治的拐点,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持续努力。
医疗大数据是一项新的技术革命,必将进一步推动医学的迅猛发展。2012年3月22日,美国启动“大数据国家战略计划”奥巴马政府将大数据比喻为新的“石油”,最近两年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之前产生的全部数据量。因此,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来提高AMI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水平刻不容缓。
广东省中医院胸痛诊疗中心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AMI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在行业内最早开通AMI抢救的“绿色通道”,成功牵头中医院实施了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临床路径管理,明显减少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
2014年4月,由陈可冀院士、张敏州和霍勇教授作为发起人,联合全国60多名专家制定了我国现阶段《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发,旨在对AMI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进一步规范化,使广大临床医生,尤其是从事心血管病的医务人员更充分了解AMI的中西医诊治策略。
在循证医学时代,AMI中医诊疗的临床科研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全国中医院需要携手合作,共创AMI防治研究的未来。为了促进我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研究水平的提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院携手全国十多家中医医院成立“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研究联盟”。
联盟以提高心肌梗死临床疗效为主要目标,布局治疗方案优化、临床评价研究、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研究。同时,建立心梗临床研究标本库和数据库,开展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诊疗方案优化、评价及机制研究,借助大数据技术,打破信息垄断,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加强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转化衔接,培育系统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加快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
携手合作,强强联合,集思广益,共创未来,“联盟”的成立必将推动中医药防治AMI的临床及科研水平,促进我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研究水平的提高,实现行业资源和临床诊疗数据信息的共享,提升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