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15-11-19 总第430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15-11-19 总第430期
返回上层

总第430期

发布时间:2015-11-19

皮肤

标题导航

常见皮肤病的 治疗进展

发布时间:2015-11-19来源:《医师报》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顾恒  阅读: 175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blob.png

中重度银屑病  一项大样本研究显示,3 mg/kg和10 mg/kg剂量的IL-23拮抗剂均能在治疗第112 d或196 d达到 PASI75的满意疗效。

特应性皮炎  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是特应性皮炎治疗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且小分子物质比抗体研究更为广泛。新的抗体或融合蛋白作用靶点及代表药物如:作用于IL-1的阿那白滞素、作用于IL-4受体的Dupilumab。小分子物质如口服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CRTH2、糜酶抑制剂等。奥马珠单抗治疗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呈剂量相关性,300 mg/d比75 mg/d、150 mg/d剂量组更安全有效。

痤疮  新近研究发现,抗组胺药具有抑制脂肪生成作用,异维A酸联合抗组胺药治疗中度痤疮(20例)与单一异维A酸治疗(20例)相比,12周时治疗组皮损数目下降和对照组分别为45.6%和18.7%,且痤疮综合分级和皮脂分泌、红斑等均比对照组下降明显。

二甲双胍是老药新用的代表,其在2010年被报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中可以改善痤疮皮损,遂用其治疗女性患者性激素相关性痤疮。新近报告二甲双胍可治疗男性性激素相关性痤疮。

安体舒通凝胶外用、果酸化学剥脱联合电离子导入也是痤疮治疗的新选择。靶向UVB波长 (290~320 nm),峰值303~313 nm,初始剂量:MED(0.23~0.48 J/cm2)每周3次,递增20%,8周后可显著改善痤疮瘢痕结节的临床外观,耐受性好。

皮肤肿瘤  重点关注血管瘤的治疗。冉玉平教授使用伊曲康唑5 mg·kg-1·d-1治疗6例婴儿血管瘤,第一个月后肿瘤颜色变淡,控制生长,3个月后临床上明显改善,治疗结束后80%~100%改善。局部β受体阻滞剂外用或联合激光也可取得良效。另有报告,使用穿透绝缘电针成功治疗1例16岁女孩的唇部海绵状血管瘤。

皮肤科新兴的物理治疗方法有PDT的光敏剂给药方式改良(加温、负压吸引等);卡泊三醇上调增强PDT光化学反应效能;数字紫外线靶向光疗的使得精准紫外线光疗成为可能。

blo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