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人群监测和干预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有效途径。胃癌前疾病、胃癌前病变是胃癌的高风险人群。前者包括萎缩性胃炎、慢性溃疡、残胃等,后者是指具有恶性转化可能的胃黏膜病理改变,以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最为公认。
现代医学更注重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内镜治疗。萎缩胃炎是胃癌独立危险因素,更是上皮内瘤变发生的基础和背景,对萎缩性胃炎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行积极内科干预,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率。现有治疗包括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抗氧化维生素、COX-2抑制剂等,因在研究人群、干预药物、疗程、疗效评价指标等差异较大,当前研究结论还不一致。
中医药干预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研究已近30年,研究数量众多,在研究设计、诊断标准、对照选择、疗程、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对病变诊断、黏膜活检一致性、标本处理规范性、病理诊断准确性等关键技术重视不足,研究证据的强度及研究成果的认可度还不理想。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胃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引入“定标活检钳”技术,提高了活检部位准确性和前后取材一致性,并组织国内权威的消化病理、临床专家就标本处理、病理诊断评价规范、质量控制等达成共识。
在此基础上开展多中心研究,以叶酸为对照,从病理、胃镜、症状及PRO量表综合评价摩罗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疗效。结果显示,摩罗丹可改善异型增生积分,异型增生消失率,改善萎缩、肠化有效率为34.6%和23.0%,可改善胃镜下红斑、黏膜色泽、胆汁反流,改善上腹痛、上腹堵闷、烧心、嗳气、食欲减退等主症积分,较叶酸有一定临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