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刘颖斌就对医学充满了向往。外科医生的成长之路漫长而艰辛,初入传统的普外科领域,刘颖斌心无旁骛,一心向学,虚心向前辈请教,不断积累手术和临床经验,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就了外科“砺术”。他也从一名青涩的外科医生,逐渐成长为肝胆胰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在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兼普外科行政主任的同时,他把“砺术仁心”作为从医和管理信条,在科研领域不辍创新,培养了大批普外科优秀人才,为学科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锥刺股的精神 练就砺术
继承了老师的技术和永不放弃患者的行医理念,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刻苦完成了一名出色外科医生艰辛的积累过程。
小时候的刘颖斌身子弱,常常需要母亲背几里的路找村医打针。那时医生是很受人尊敬的,他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母亲都会给村医带些礼物表示感谢,甚至是平时都舍不得给孩子吃的梨罐头、桃罐头,“医生是崇高的!”,这个印象深深地印在刘颖斌的脑海里。考大学的时候,尽管家境贫寒,面对学费全免包分配的师范院校,和前途未知的医学专业,刘颖斌毅然选择了医学。
按照刘颖斌的说法,自己的“出身”不高,刘颖斌高考时尽管在应届生里考了全县第三名,但由于同期复课生众多,家里无力支付复课费用,刘颖斌最终被大专院校录取。尽管没有高起点,但刘颖斌从选择学医的那天开始,就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他用手术台下千万次的训练,练就了镂尘吹影的手术技术,在一系列外科手术的全国大赛中获奖。师从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彭淑牖教授,继承了老师的技术和永不放弃患者的行医理念,从专科到博士,刘颖斌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完成了一名出色外科医生艰辛的积累过程。
炉火纯青的外科技术并没有让刘颖斌满足,相反他却每日在思考,如何可以不用手术这样带有创伤的方法去治疗患者,或让目前的肝胆胰高难度手术并发症降低?临床的工作紧张而忙碌,刘颖斌只能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全交给了科研,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细胞学研究,刘颖斌带领他的课题组在传统的普外科领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胆囊癌肝转移模型,胃癌根治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做胃癌专题报告。
和导师彭淑牖教授创新胰腺手术方式,挑战“癌王”胰腺癌,使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由9%降至0.2%,成为至今报道的数十种胰肠吻合方式中胰漏发生率最低的一种,被国际胰腺外科专家H.G.Beger誉为21世纪胰腺外科革命性的进步,而今由他提出的胰腺癌全系膜切除术提高了胰腺癌的根治性切除率,这一技术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他的报告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永不放弃任何患者 尽显仁心
压力之下,医生抱有坚持探索的勇气与不轻言放弃的决心才是合格医生迈向成熟的根本。
“在最糟的情况下也不能轻易放弃患者”,是刘颖斌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坚守的信念,刘颖斌说,医生的职业生涯中都会遇到疑难病例或难度极大的手术,平时练就的扎实技术是信心的来源,但在压力之下,医生保有坚持探索的勇气与不轻言放弃的决心才是合格医生迈向成熟的根本。
由于盛名在外,刘颖斌挑战过很多难度极高的手术。刘颖斌曾接诊过一名12岁的少女患者,女孩腹腔长了一个巨大肿瘤,因为病情疑难复杂,手术难度巨大,先后被几家医院拒绝。辗转找到刘颖斌的时候,女孩家属已经将他作为最后的希望。刘颖斌组织团队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但打开腹腔后,依然腹腔中巨大肿瘤震惊了,团队中很多人认为手术难度大大超出预期,手术没办法进行。外科的凶险和魅力就在这一瞬间,如果严格按照医疗评估和章程,此时停止手术合理正当,更无损医德,但患者命悬一线,医生技术精湛,又值得一搏。
刘颖斌没有犹豫,用他的柳叶刀带着丝丝入扣的精准游走于方寸之间,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当征服病魔的巨大满足感还未逝去,刘颖斌就要开始思考下一个病例的手术方案了,而云淡风轻的刘颖斌认为,这就是一名外科医生的日常。
疑难与风险伴行,刘颖斌认为,医生的信心一方面来源于过硬的医疗技术,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他呼吁社会上多多传递“正能量”,医生对患者真诚,患者对医生信任,只有医生和患者齐心协力,才能最大程度上取得与病魔战斗的胜利,否则医生遇到风险就退缩,对每个患者来说是丧失救治的机会,而医学的发展也会止步不前。
外科医师的“铁汉柔情”
每次手术,刘颖斌总把视野最好的位置留给学生,没有一点儿“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
常年和死神打交道,外科医生总有股子“糙汉子”的杀伐决断劲儿。刘颖斌是西北汉子,却心思细腻,别有一番侠骨柔情。从医几十年,只要是刘颖斌做过手术的患者他大多都能够叫出对方的名字,让患者惊叹于刘颖斌高超医疗技术的同时也倍感暖心。
在某医学论坛上,医学生们热烈讨论着报考刘颖斌研究生的“好处”,说他是难得的手把手带教的老师,且胸怀宽广,申请课题找方向,总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习深造。作为博导,刘颖斌在学生们心中“如春天般的温暖”。每次手术,刘颖斌总把视野最好的位置留给学生,没有一点儿“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他培养的学生基本功扎实,且手术做的极好,在国内手术比赛上屡屡获奖。
普外科医生须找到自身专长
对于医生个人而言,除了要求普外科的医生掌握大外科的技术之外,也要有自己的专长。
普外科是传统学科,随着我国学者与国际频繁交流,我国普外科在综合治疗方面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如恶性肝癌、胆囊癌等方面已走在国际前列,刘颖斌认为,目前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医疗理念、服务水平、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医患沟通上。
得益于大外科体系下练就的精湛技术,刘颖斌认为,普外科医生的成长需要大外科的历练,在培训的过程中如果直接进入专科,医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培训的周期也要相对加长,出现医疗事故的概率增加,尤其对一些危重患者的综合处理及管理能力会有所下降。刘颖斌介绍,普外科是医疗、教学、科研方面的定位,是一个整体概念,在我国,普外科经历了从大外科逐渐细化的发展过程,而国外近些年又从细分的学科逐渐回归到大外科的状态。
作为普外科中的肝胆胰外科的医生,刘颖斌认为,大普外科的概念有利于教学、科研和整体的资源整合,而学科未来的发展就是专业化、专科化,对于医生个人而言,则要求普外科的医生掌握大外科的技术之外,也要拥有自己的专长。
在普外科领域,刘颖斌对未来的探索从未停息:不断改革创新手术方式,探索移动医疗,培养人才,扶植亚专科的发展。
“提高微创化比例,提升肿瘤治疗效果,对疾病认识更加准确……”未来,刘颖斌将用自己的砺术仁心,继续普外科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