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性冠脉血栓事件形成发展过程中:关键的第一步是斑块破裂,重要的变化是血小板激活,中心环节是炎症反应。从病理生理角度,抗炎、抗血小板、减少斑块脂质含量和新生血管、减少平滑肌细胞的死亡,增加斑块纤维帽的胶原含量都可达到稳定斑块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但目前他汀类药物也只能减少30%心血管事件,而抗氧化剂、抗感染、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胆固醇酯转运蛋白抑制剂得到的却都是阴性结论。至今仍无针对炎症、免疫和血管新生的干预措施广泛应用于临床。
抗炎的靶点和尺度难以把握
研究发现,循环中的一些炎症介质并不一定均有害,也可促进增强血管修复的一系列分子和细胞瀑布样事件在内的复杂的全身反应,如骨髓和其他器官起源祖细胞的释放及与更新内皮的整合,提出“构建性炎症”(Constructive,自我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组织修复)和“破坏性炎症”(Destructive,进一步促进组织损伤)的概念。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可以理解为修复能力和炎症激动剂损伤调节失衡的结果,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程中,成功修复动脉和抑制全身炎症之间存在重要反馈,修复过程不一定作用于炎症反应,其发生可以独立于炎症病变而存在。鉴于此,抗炎治疗又面临如何掌握抗炎时机和尺度的挑战。
血管壁细胞凋亡以及血管新生 抑制亦或增强?
单一靶点而无针对性的抗炎、抗凋亡以及抗血管新生难以达到稳定斑块的目的,还需平衡矛盾,兼顾局部和整体,而中医学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对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进行精密协调以及双向调节阴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属于本虚标实之血瘀、痰浊的范畴,近年,有学者提出 “毒邪学说”和“痰瘀毒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热邪侵入脉络多及血分”所致。“热之甚即为毒,热邪灼津伤阴,虚热内生。血受热则煎熬成块,阻滞脉道,而成血淤。”从而推演出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和养阴清热活血化淤三法。”从整体角度针对“热、毒、瘀”进行辨证论治。
易损斑块破裂激发血栓形成时,机体全身和斑块局部不但炎症反应最重(反映了热毒的病理变化),且还处于高凝血、高血小板激活易于形成血栓的易损血液状态(反映了血瘀的病理变化),因此,假设机体炎症反应、高凝血高血小板激活状态与中医的“热毒和血瘀”具有内在一致性。新近研究发现,斑块表面的温度与周围血管壁的温度存在差异,尤以易损斑块表面温度为高,此温度与炎性细胞产生的热量有关,从另一角度佐证了斑块“炎症内火”与“热毒”的存在。体内“热毒和血瘀” 过度蕴结会使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促使血栓形成,最终导致急性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可见急性心脑血管并发症发作时以热毒标实为主,以血瘀为突出,根据“急则治其标”原则,针对“热毒和血瘀”进行施治有望达到稳定斑块减少血栓形成的目的。目前临床已有应用清热解毒活血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深入研究正在进行中。
值得关注的是“益气通阳”、“活血化瘀”的中医药可能具有潜在的提升机体自身免疫,改善内皮祖细胞功能,促进血管损伤后内皮修复再生的作用。抗炎策略应注意从内部即血管损伤后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入手,通过提升机体自身免疫能力及内源性的抗炎物质,保持机体内在的促炎和抗炎的平衡,也即提高机体自修复、自适应和自调节的能力;针对易损斑块抗凋亡以及抗血管新生的治疗策略,应发挥中医药“双向调节”和“平衡阴阳”的优势。此外,从他汀类药物调脂外的多效性中也可得到启示,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干预是未来防治易损斑块的方向,整体观辨证论治指导下的复方中药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