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范式作为科学研究的理论根基与实践准则,其每一次革新都意味着人类探索未知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突破。”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人工智能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与自主推理,不仅颠覆了传统科研的线性流程,更催生出科学探索的多元路径:以生成式 AI 为代表的科学智能聚焦“0 到 1”的理论突破,而工程智能则侧重“1 到 N”的成果转化与实践反哺,共同推动人类认知与实践向智能化阶段跨越。
《医师报》特刊登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在新的科研范式中,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科学智能(AI forScience)致力于解决“0 到 1”的基础理论突破,着力于科学发现的“理论正确性验证”,开启计算密集度高且能够实现高效迭代的科学探索新征程。但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也存在固有缺陷,如数据依赖与泛化能力不足、算力与能源消耗过大、缺乏因果推理能力、可解释性差、存在伦理与安全风险等。
大 模 型 的“ 暴 力 美 学”(更大数据、更大算力)并非唯一方向,而工程化、系统化的智能技术更能满足社会实际需 求, 即 通 过 工 程 智 能(AIfor Engineering)路径,结合工程学科的系统性思维和领域知识,构建更可靠、可解释、低成本的智能技术体系。
人工智能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并验证了工程智能的可靠性。这种以数据闭环迭代机制、算法动态优化框架与领域知识图谱深度融合为特征的创新范式,以技术链与价值链的协同重构,推动人类工程实践向高精度建模、自主化决策与可持续创新的智能化阶段演进。
相较于科学智能,工程智能包括双重实现路径:“1 到 N”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与“1 到0”的实践反哺理论路径,其核心是在复杂约束条件下,优先生成可执行的工程解决方案,而非追求理论模型的绝对正确性。这也使得以工程智能为代表的工程化、系统化的智能技术更能满足社会与工程的实际需求,具有更好的落地性和可控性,也使得工程智能日益成为推动高校传统工科转型、教学场景革新与教学模式重构的重要力量。比如,同济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重大需求,依托优势显著的工程技术学科,发挥智能科学技术学科的优势,联合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学科,系统性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赋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师资建设、大学管理等全方位改革创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技与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