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晚年的金色时光,常会联想到安享清福,然而对于许多老年人而言,焦虑抑郁却悄然阴蔽了这片晚霞,全球约有15% 的老年人受焦虑或抑郁障碍的困扰,具体的表现不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罹患焦虑抑郁障碍的风险逐渐增加,尤其是在 75岁以上的高龄人群中更为常见。焦虑和抑郁障碍在老年人群中的共病性较高,通常合并其他躯体疾病,这不仅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也对治疗和预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年患者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
焦虑障碍的典型症状 老年焦虑障碍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的担忧、紧张和恐惧,这些症状在老年人群中可能与躯体疾病共存,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增加。老年患者可能更倾向于报告身体上的不适,如胃痛或头痛,而不是心理上的焦虑感,正如弗洛伊德所言:“焦虑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但过度的焦虑则是一种病态。”因此,早期识别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老年患者的焦虑障碍至关重要。
抑郁障碍的典型症状 老年患者中,抑郁障碍的典型症状包括持续的悲伤情绪、兴趣或愉悦感的丧失、体重和食欲的显著变化、睡眠障碍、精神运动性迟缓或不安、疲劳或能量丧失、自我价值感的下降或无端的自责、决策能力减退以及反复出现的死亡或自杀念头。长期抑郁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削弱免疫力,加速认知衰退,甚至提升失能风险。因此,对老年患者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不仅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对社会整体福祉的贡献。
心理干预的重要意义
除了抗焦虑抑郁药物的治疗,老年患者焦虑抑郁障碍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是综合治疗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套结构化、短程、着眼于现在的心理治疗方法,聚焦于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激活行为和识别、评价以及对他们抑郁的想法,尤其是针对自己、世界和未来的负性思维。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负面思维模式和情绪状态。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言:“人是自我实现的倾向。”因此,心理社会干预应致力于激发老年患者的内在潜能,帮助他们重建自信,提高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认知行为疗法如同一把钥匙开启心灵之锁
识别“思维陷阱” 学习识别“思维陷阱”,学习如何辨别和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负面想法,捕捉自动涌现,加重痛苦的扭曲想法(如“非黑即白”“灾难化”“以偏概全”“妄下论断”)。
重构认知 用更客观、平衡的证据去检验这些想法,例如,“孩子这周没打电话,不是因为不孝顺而是因为工作忙”,建立更灵活、积极的视角。
激活健康行为 逐步增加愉悦或带来掌控感的活动,如规律散步、重拾爱好、短时社交,打破“无力 - 回避”的怪圈,改善情绪。制定行为活动计划表,记录活动和情绪之间的变化,让患者发现其改善情绪与行为活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有助于患者更有动力去按计划做事情。
认知行为疗法如何为老年焦虑抑郁患者群体“量体裁衣”
认知行为疗法需根据老年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调整,尊重智慧和阅历,视长者为合作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利用其丰富人生经验进行认知重构。每次访谈可以结合当下最困扰患者的议题来讨论,贴合现实生活,内容具体化、步骤更清晰。记录下导致不愉快的事件、想法,以及不舒服的感觉,和当时的想法和脑海中的图像,同时记录下当时的情绪反应(悲伤 / 焦虑 / 愤怒),情绪反应的强烈程度,进一步寻找替代思维。
介绍一个真实的案例,65 岁的王阿姨,诊断冠心病后入院行冠脉支架介入术,出院后常感心慌、失眠,总担心心梗发作无人知晓,反复拨打 120 及女儿电话,女儿疲惫不堪,王阿姨更自责拖累孩子,陷入抑郁。多次躯体检查结果均正常,遂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治疗师帮助王阿姨发现灾难化思维(心慌 =马上要猝死、独处 = 绝对危险),引导回顾多次心慌未导致严重后果的经历,学习焦虑时的生理知识,将认知行为模型教给她,让她在家进行记录,填写功能不良性思维记录表。鼓励王阿姨恢复晨练、参加社区医院心理健康教育大课堂。数月后王阿姨紧急呼叫显著减少,睡眠改善,与女儿关系缓和,脸上重现笑容。
老年情绪健康,绝非“忍一忍”的事,而是关乎生命质量的核心要素。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一条科学、自主、充满希望的改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