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皮肤学科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ACMED)正以“更年轻、更活力、更专注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业内崭露头角。近日,《医师报》独家专访了 ACMED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文育教授,深入探讨这个年轻组织的使命担当与发展蓝图。
“教育”是 ACMED 的核心工作
《医师报》:作为 ACMED 的主任委员,您能否介绍一下 ACMED的定位和特色?
吴 文 育:ACMED 于 2024 年12 月应运而生,其成立其实是顺应了中国皮肤学科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这些年,皮肤学科从诊断技术到治疗手段都在飞速迭代,医患教育需求亦随之演变,正在向精准化、数智化方向升级。ACMED 的创立,正是为了探索医患教育创新模式,构建更符合当下需求的知识传播体系。
基于此,ACMED 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更专注教育”这一差异化定位,并确立了两大核心使命:一是致力于推动皮肤学科的整体发展;二是做好医生和患者端教育。
《医师报》:您提到“教育”是 ACMED 的核心工作,能否具体谈谈专委会在医生和患者教育方面的举措?
吴文育:在医生教育方面,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学习机会相对较多,但基层医生的学习资源就十分有限了。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国内优质的线上教育平台,让基层医生也能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源。同时,我们还深入基层开展活动,比如毛发协作组计划今年在宁夏、贵州等地开展巡讲,把知识和技术直接送到基层医生身边。另外,我们还会推出线上系列课程,助力广大皮肤科医生了解新知识、新发现和新进展,确保各级医师都能及时掌握并熟练运用前沿技术。
在患者教育方面,过去是“信息太少”,现在是“信息太多”——打开社交平台,随便搜 “护肤”“美白”,能出来上百种说法,有的说“偏方根治”,有的说“某药有害”,内容良莠不齐,患者很难辨别真伪。为此,我们成立“新媒体菁英协作组”,整合了一批拥有百万粉丝的医生大 V,同时也吸纳了对科普充满热情的年轻医生。通过规范化培训,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权威的科普矩阵,带动更多皮肤科医生参与科普,为患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基于这一科普矩阵的搭建与资源整合成果,为了让专业科普更精准触达大众需求,8 月 1 日起,ACMED 正式上线了公益科普栏目“秒懂皮科”。60 位皮科专家组成的“皮科超人团”,将通过 1分钟短视频,围绕高频皮肤问题给出专业解读,让公众秒懂皮肤健康。
从皮肤科医生需求出发创新实践
《医师报》:除了常规的医患教育工作,ACMED 还开展了哪些创新实践?比如“医 MBA 项目”,为什么会想到做管理培训?
吴文育:医生的职业发展远不止于临床诊疗,尤其是中青年医生走上管理岗位后,会遇到全新的挑战。有位年轻的科主任就曾跟我倾诉:“以前管好自己的患者就行,现在要管十几个人的团队,每天都焦虑得睡不着。”这种困惑很有代表性。我们后续做了更广泛的调研,发现大量中青年皮肤科医生晋升到主任、副主任岗位后,对管理知识的需求非常迫切。
所以我们专门打造了“医 MBA2025 皮肤新质学科带头人孵化项目”,这在行业内可能是首创。项目邀请了陆雄文院长、虞先濬院长、张文宏主任等三甲医院的资深管理者来授课,内容都是以解决皮肤科管理者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展开。同时,我们组织学员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顶尖皮肤科实地参访。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让学员能够直观感受优秀科室的管理模式,还能与资深科主任面对面交流“避坑”经验。
这个项目已经举办了复旦站、湘雅站、重庆站三期,学员反馈特别好。不少科主任反馈说:“以前总觉得管理是‘虚的’,学完才发现,科学的管理能让科室效率大幅提升,医生们的积极性也高了。”在即将召开的 ACMED 年会上,我们还会推出特别篇,值得期待。
在科研赋能方面,为提升医生的学习和科研效率,我们将在ACMED年会上发布“AI科研小秘书”。该产品依托复旦大学大健康信息研究中心丰富的皮肤文献资源,通过信息采集、数据挖掘和产品注册用户行为分析,借助先进的 AI 技术,为医生提供全球医学证据的快速查找服务。它不仅具备提问式搜索、个性化推荐、自动式更新等特点,还能提供延展性服务,如精读文献、线上分享等。
此外,我们还打造了自己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华肤荟”,涵盖医 MBA 培训、文献 AI 服务、专委会招募及会员服务、临床协作学组动态、会议信息等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在这里能全面了解 ACMED的方方面面,也方便医生随时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
“年轻”恰恰是我们的优势
《医师报》:您对专委会的未来发展有哪些规划和期待?
吴文育:ACMED 还很年轻,成立至今不到一年,但这种“年轻”恰恰是我们的优势——意味着我们敢尝试、不设限。我们不仅关注医学本身,更愿意不断尝试创新,探索更多可能性,去做一些“有心、有料、有趣、有爱”的事儿。
未来,我们会继续专注于医患“教育”,持续构建赋能体系,着力支持年轻科主任及亚专业负责人的成长,进一步深化医 MBA 皮肤新质学科带头人孵化项目,全方位助力他们应对转型期挑战,提升团队领导力与科室运营效率。在学术引领方面,我们目前已有 11 个协作组,未来会成立更多亚专业协作组,推动细分领域的发展。
此外,ACMED 将拓展国际交流渠道,积极参与美国皮肤科学会年会、欧洲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学会年会等国际会议,在国际舞台发出专委会的声音,同时将专委会推向国际。医患培训层面,我们会投入更多精力探索教育和培训的新方式、新路径,这也是 ACMED 区别于其他皮肤分会的特色所在。基于上述规划,我们将会进一步邀请更多皮肤科医生加入,壮大专委会的力量。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们将持续践行“教育立会”宗旨,携手新生代皮肤科力量,共同探索中国皮肤学科发展的更多可能。
《医师报》:能否请您介绍一下 8 月下旬将举办的 ACMED 学术年会?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吴文育:8 月 22~24 日, 我们将在上海举办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暨杨国亮皮肤病学大会暨ACMED 第一届学术年会。这次年会是我们的重点展示平台,将全面呈现 ACMED 的工作成果和未来规划。
年会亮点颇多,百花齐放。4大皮肤科年中盘点和 14 大学术专场,特邀专家深度解析学科进展,助参会者把握前沿。首次亮相的“创新与传承”杨国亮主题论坛,回顾先辈贡献,激励后人奋进。年会聚焦 AI 智能驱动,探讨其在皮肤科筛诊防治康的应用前景;还设有皮科新媒体传播专题,探索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方式。
在此,我诚挚邀请皮肤界同仁齐聚 8 月的上海,共赴这场学术盛宴,见证 ACMED 的成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