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曾将肥胖定义为“慢性代谢性疾病”,认为其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等都有密切关联。中医认为,肥胖不仅是体重的数字问题,更是脏腑失调、气血失衡的外在表现。《黄帝内经》指出“脾主运化”,脾胃虚弱、痰湿内生是肥胖的核心病机。中医体重管理以“整体调养”为本,通过辨证施治重建人体代谢平衡,让减重成为健康升级的自然过程。中医通过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内外治法相结合,对于减重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疗效,正逐渐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
中医辩证肥胖的原因
脾胃功能失调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会损伤脾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运化,转化为脂肪堆积。
痰湿内盛 脾胃失调会导致水湿停滞,形成痰湿,阻碍气机运行,影响代谢,加重肥胖。
气滞血瘀 情绪不稳、久坐不动会导致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影响代谢,造成脂肪堆积。
阳气不足 肾气亏虚、阳气不足会影响水液代谢,导致脂肪堆积。
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症状表现等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方案。例如,阳气亏虚主要以益气温阳、补益不足为主要方向,制定计划宜偏缓、偏奖;痰热雍盛主要以清热化痰、利湿祛浊为主要方向,制定计划宜偏强、偏惩;气滞血瘀主要以行气活血、调畅气机为主要方向,制定计划宜偏调、偏疏。
中医科学减重方法
饮食管理 不同体质类型的肥胖者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宜的食物。例如,阳气亏虚肥胖者宜选用健脾益气、温补脾肾阳气的食物,如桂圆、生姜、红枣等;痰热雍盛肥胖者宜选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苦瓜、绿茶等;气滞血瘀肥胖者宜选用理气解郁、调畅气血作用的食物,如玫瑰花、佛手、山楂等。
适度体育锻炼 中医强调运动要适度,不可过度,亦不可不动。不同体质类型的肥胖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阳气亏虚肥胖者宜进行舒缓柔和的户外活动,如八段锦等;痰热雍盛肥胖者可选择爬山、长跑等强度较大、易出汗的运动项目;气滞血瘀肥胖者可多参加群体性体育运动,避免在封闭环境中进行锻炼。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不良的情绪会影响睡眠和饮食,焦虑、抑郁等情绪常常会诱发睡眠障碍、暴饮暴食,最终导致体重上涨。
中医内调 可选用健脾祛湿、理气化痰、温阳益气等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常见的药食同源的药物如白扁豆、荷叶、山楂、茯苓、莲子、薏苡仁、芡实、山药等,具体要根据相应的体质类型进行选择,建议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医外治 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进而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及津液代谢,达到阴阳平衡的作用。常见的减重方法包括:刮痧、拔罐、针灸、推拿、埋线等。
总之,中医健康管理的思路在体重管理中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锻炼、情志调节、起居有常以及针灸理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够帮助肥胖患者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实现健康减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