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 面对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ECPR)是最后的救命利器,但其高昂成本与不确定性预后让决策充满挑战。谁最可能从中获益?院外心脏骤停(OHCA)与院内心脏骤停(IHCA)患者风险因素是否相同?一项覆盖中国 939 家三甲医院、6374 例 ECPR 患者的全国性前瞻性观察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关键答案,更指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共同“死亡加速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该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周翔、杜斌联合国家医院管理研究所阴昶作为共同通信作者。(BMCEmerg Med.8 月 8 日在线版)
全景透视中国 ECPR 现状
这项由中国国家危重 症 质 控 中 心(ChinaNCCQC)主导的“ECMO质量改善行动(EOIA)”研究,纳入了 2016—2021年间全国 31 个省份 939 家(98.1% 为 三 甲 医 院) 上报 的 6374 例 接 受 ECPR的心脏骤停患者(OHCA1465 例,23.0%; IHCA4909 例,77.0%)。
研究结果发现:
(1) 总 体 高 死 亡率: 院 内 总 死 亡 率 高 达70.3%。
(2)OHCA 预 后 更差:OHCA 患者死亡率显著 高 于 IHCA (78.5% 与68.9%, P<0.001)。这突显了 OHCA 患 者 前 期 无 血流 / 低血流时间、基础病因复杂、转运延迟等多重挑战。
(3)地域差异显著:各省份 ECPR 应用量和患者死亡率存在巨大差异。一 个 关 键 趋 势 是:ECPR病 例 数 越 多 的 省 份( 尤其 年 病 例 >50 例), 死亡 率 往 往 越 低。 同 时,IHCA 死亡率低的省份,OHCA 死亡率也倾向于更低,反之亦然,提示医疗系统整体复苏能力的重要性。 低 GDP 地 区 是 两 组患者共同的独立死亡风险因 素(IHCA OR=1.299,OHCA OR=1.665), 反映了 ECPR 对高水平团队协作、持续监测和资源支持的依赖。
(4) 风险因素大不同: 多 变 量 模 型 揭 示 了OHCA 与 IHCA 患者生存影响因素的显著差异:
IHCA 组独立风险因素年龄≥60岁、低GDP地区、ARDS、 脓 毒 症 / 脓 毒 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高血压、急性肾衰竭、DIC。
IHCA 组保护因素 女性、心律失常(作为病因)、心肌炎(作为病因)、急性心力衰竭。
OHCA 组独立风险因素低GDP地区、高血压、DIC。
OHCA 组保护因素 心律失常(作为病因)、心肌 炎、ARDS( 此结果需谨慎解读,可能反映幸存者有机会发展 ARDS)、急性心力衰竭。
DIC——ECPR 患者不可忽视的“死亡加速器”
本研究的最突出的发现 是:DIC 是 OHCA 和IHCA 患 者 接 受 ECPR 后院内死亡的共同且强力的 独 立 风 险 因 素(IHCAO R = 1 . 8 8 8 , O H C AOR=2.158)。 其 风 险 强度甚至超过了许多传统认知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