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历了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而言,重新找回膝盖灵活打弯、安全下蹲的能力,无疑是康复旅程中令人期待的重要目标。这不仅是生活自理能力(如轻松坐下、如厕)的关键保障,更能显著提升行走稳定性与整体生活质量。
术后初期(约1-6 周)
手术结束后的最初几周,新关节尚在适应阶段,伤口也在愈合中。此时的目标是温和地唤醒关节活动能力,同时为后续负重和深屈曲打下基础。
被动屈膝起步 在医护人员或康复师帮助下,利用 CPM 机(持续被动活动仪)或由他人辅助,在无痛范围内轻柔地进行膝盖被动弯曲。这是早期防止关节僵硬的必要手段。
主动助力弯腿 当疼痛减轻,即可尝试主动参与。平躺或坐于床边,健侧腿或一条毛巾轻轻勾住手术腿脚踝,辅助其缓慢向臀部方向滑动弯曲,感受大腿后侧肌肉的牵拉。动作务必平缓,以可耐受的轻微拉伸感为限。
坐姿滑墙练习 背靠墙壁坐稳,双脚平放地面。手术腿慢慢沿墙面下滑,使膝盖弯曲。下滑程度以舒适无痛为准,稍作保持后,再借助脚底摩擦或手部轻微助力滑回原位。
床边垂腿练习 坐在稳固的床边,让手术小腿自然下垂,利用重力帮助膝盖弯曲。可尝试健侧腿轻轻搭在手术脚背上,给予微小助力,逐步增加弯曲角度。
康复中期(约 6-12 周)
此时伤口愈合良好,疼痛显著减轻,重心应转向加强腿部肌肉力量与自主控制更大屈膝角度。
坐姿主动屈膝 坐在椅子上,尝试主动抬起脚跟向后滑动,带动膝盖弯曲。目标是让脚跟尽量靠近椅子腿。动作需稳定、有控制,避免猛力。
辅助性下蹲预备(靠墙静蹲)背靠墙壁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略朝前。缓慢屈膝,沿墙下滑至感觉大腿肌肉适度紧张的位置(通常膝盖不超过脚尖)。保持姿势片刻,再缓慢站直。这是模拟下蹲动作、增强腿部力量的极佳练习。
尝试坐矮凳 选择稳固、高度略低于日常座椅的凳子(可逐步降低高度)。坐下和站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安全的“微下蹲”训练。务必双手扶稳扶手或桌面提供支撑,确保动作稳定。
踏板阶梯训练 使用低矮稳固的踏板或台阶最底层。练习缓慢、有控制地将手术腿踏上台阶再放下,重点感受膝盖弯曲与伸直过程。
康复后期(约 3 个月后)
此阶段肌肉力量与关节灵活性已有相当恢复,目标是安全地完成全范围屈膝动作,实现功能性下蹲。
辅助性全蹲练习 借助稳固支撑,面对稳固的桌子、厨房台面或扶手栏杆站立,双脚分开稍宽于肩,双手紧握支撑物,缓慢屈膝下蹲,保持挺胸、背部尽量挺直。初始下蹲深度以舒适为准,避免强行深蹲。利用椅子保护,身后放置一把稳固椅子作为安全网。缓慢下蹲,臀部轻触椅子表面即起立。这能提供安全感并控制下蹲深度。
功能性下蹲整合 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将下蹲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如厕练习,如厕时可在马桶旁安装稳固扶手,练习坐下和站起。此外,还可练习靠近稳固家具(如沙发、桌子),联系时,手扶支撑物,屈膝下蹲拾取物品,避免直接弯腰。尝试坐普通高度椅子,逐步过渡到坐日常椅子,确保坐下站起动作流畅稳定。
弯腿下蹲能力的恢复,是膝关节置换术后漫长康复路上的一座里程碑。这绝非朝夕之功,而是日复一日耐心耕耘的成果。每一次微小的屈膝进步,都凝结着汗水与坚持,终将汇聚成自由行走、轻松生活的坚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