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5-08-14 总第897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5-08-14 总第897期
返回上层

总第897期

发布时间:2025-08-14

科普

标题导航

夏季防中暑:护理视角下的全面解读

发布时间:2025-08-14来源:《医师报》作者:阜阳市人民医院 徐方园 陈金星  阅读: 8120  【发表证书】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夏季高温环境下,中暑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常见急症。研究显示,户外工作者、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为高危人群。中暑轻则导致身体不适,重则危及生命,因此普及科学防治知识至关重要。中医在防暑与救治领域积累了独特经验,中西医结合可提供更全面的防护策略。

                                                                                  中暑的定义与类型

     定义 中暑是因高温环境打破人体体温调节平衡,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和循环系统障碍为核心表现的急性病症。

     类型

     1. 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肢体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及动作协调性下降,体温≤ 38℃,脱离高温后症状可缓解。

     2. 轻症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38℃,伴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表现。

     3.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四肢肌肉抽搐)、热衰竭(循环衰竭)和热射病(体温≥ 40℃伴意识障碍,病死率> 50%)。

                                                                                  中暑的发病机制

     人体在高温环境中依赖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前三种散热方式效率显著下降,蒸发成为主要途径。若出汗过多且未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会引发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循环血量减少,散热能力进一步降低。同时,高温直接损伤细胞,干扰代谢功能。中医认为,夏季“暑热之邪外袭,阳气浮越于表”,导致气血运行失衡,引发中暑。

                                                                                 夏季防中暑的预防措施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避开 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如需外出需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户外工作者应调整为轮班制,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定时饮水(而非口渴时),每日饮用白开水、淡盐水或绿豆汤。淡盐水可补充出汗丢失的钠、氯离子。中医推荐金银花茶(降低核心体温 0.4℃)、菊花茶(口渴评分降低 2.3 分)等清热饮品。

     穿着与环境调节 选择宽松、透气的浅色棉质衣物。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设为26℃左右。高温作业场所需安装通风、隔热设施等。    

     中医特色预防 艾灸足三里穴(犊鼻穴下 3 寸)可激活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使热耐受时间延长 18 分钟(95%CI12-24),增强机体耐热力。

                                                                                    中暑后的分级护理干预

     现场急救

     1. 快速降温:转移至 25℃以下阴凉通风处,解开领口、袖口等束缚衣物;用 4℃冰袋或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  

     2. 对 症 处 理: 清 醒 者: 口 服 淡 盐 水200ml(含 NaCl0.9%)或藿香正气水 10ml(温水稀释),恶心缓解时间可缩短 1.2 小时;昏迷者:立即拨打 120,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误吸。

     3. 中医辅助急救:按压人中穴(鼻唇沟上 1/3 处)醒脑开窍;按揉合谷穴(手背第 1、2 掌骨间)缓解头晕、乏力等症状。

      医院护理

     1. 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尿量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

     2. 降温护理:遵医嘱采用药物与物理降温结合,注意观察降温过程中有无寒战、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依据中医辩证论治,暑热炽盛者选用白虎汤加减清热生津,暑湿内盛者用新加香薷饮化湿清热。

     3. 补液护理:根据患者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程度,合理安排补液种类与速度,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4. 并发症护理:预防和护理中暑引发的急性肾衰竭、心力衰竭、脑水肿等并发症,及时采取护理措施。中医可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如针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针灸足三里使肌力恢复时间缩短 36%。

                                                                                                       结论

     夏季防中暑是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掌握中暑知识,落实预防措施,结合中医防护手段,可有效降低发生率。一旦中暑,及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能缓解症状、降低病死率。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公众自我防护能力。

科普8月14日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