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宋箐)日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楼敏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布全球首个在4.5~24 h 延长时间窗内,对无取栓计划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为阿替普酶在 4.5~24 h 超时间窗内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实了其在选定的具有可挽救脑组织的患者中,即使不进行初始取栓治疗也能带来功能获益。(JAMA.8 月 7 日在线版)
研 究 纳 入 372 例 卒 中患 者, 结 果 显 示, 溶 栓 组90 d 功能独立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40% 与 26%,P=0.004);溶栓虽增加了症状性颅内出血,但未增加死亡率。
该研究表明,在影像筛选下,即使超过 4.5 h 的传统溶栓窗口,静脉溶栓依然可显著改善患者功能预后,为卒中治疗策略扩容、惠及更多卒中患者提供了有力循证依据,有望更新卒中治疗指南。
研究者说
让更多错过早期治疗窗口的患者有机会获益
今 年 4 月,《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线楼敏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在发病 24 h 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后循环卒中患者残疾率显著降低,同时颅内出血风险和死亡率并未增加,这为全球后循环卒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该研究在此前“后循环卒中”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推进到前循环患者,更具临床推广价值,使更多错过早期治疗窗口的患者有机会获益。
该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扩大了入组人群范围,不仅包含大血管闭塞所致的卒中,也包括中、小血管闭塞所致的卒中,这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普适性,特别适用大血管闭塞治疗资源不足地区,提供新的循证治疗方案,填补了全球尤其是中低收入地区卒中救治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