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看病时很多患者拿到微生物检验报告一眼望去全是英文缩写、菌名、符号,不禁发出灵魂拷问:“这张纸到底说了什么?我该不该紧张?吃的药准不准?”
其实微生物检验报告是医生诊断感染、选择对症治疗的重要工具。下面一起来揭开这张检验报告背后的秘密,帮助患者看懂“病菌的通缉令”。
微生物检验,查的是“感染元凶”
当人体某部位出现发烧、红肿、疼痛、化脓、咳黄痰等情况时,医生通常会怀疑有感染发生。为了找到罪魁祸首,临床会采集相应的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这一步就是把标本放在专门的营养基中,看里面会不会长出细菌或真菌。
培养过程一般需要 1~3 d,有些“性格慢热”的菌种甚至需要更久。一旦培养出细菌,检验科会进一步进行菌种鉴定,确定它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是肺炎克雷伯菌等等。
这一步非常关键,比如引起尿路感染的常见菌和引起肺炎的常见菌往往不一样,所以不同的病菌引起的感染用药是完全不同的。
指导医生用药
单单知道谁是罪犯还不够,还要知道它怕不怕警察。所以检验科还会做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这个试验的原理是把各种抗生素分别放在细菌周围,观察哪种药能抑制它生长。报告中通常会列出一串抗生素的名字,每个后面会标注“S”“I”或“R”。
S(敏感) 说明这个细菌对这类药物“毫无招架之力”,可以放心用
I(中介) 说明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慎用。
R(耐药) 说明这个细菌对这种药“有抗性”,用了也难奏效。
医生会根据这些结果来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如果病菌对很多药物都耐药,那说明它很狡猾,需要更高级的用药策略,甚至要请感染科专家会诊。
读懂“污染”与“感染”的区别
有时报告会注明“可能为标本污染”,这意味着什么?在采集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比如血培养时皮肤未彻底消毒、痰标本混入了口腔分泌物,就容易引入“假阳性菌”。这种“污染菌”并非真正引起疾病的病原体,反而会干扰判断。因此微生物报告从来不是“看到菌就等于感染”,而是要结合症状、体温、血象等多项指标共同分析。
用好报告 药到病除
很多患者查完报告后喜欢“百度一下”,看着看着就开始焦虑,以为是得了重病,但其实是否严重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判断。比如绿脓杆菌在烧伤患者中是高危菌,但对一个免疫正常的人而言未必就是大问题。因此必须由医生根据报告来综合判断是否用药、用什么药。
微生物培养不像化验血糖那样立刻出结果。即使最常见的细菌培养,也至少需要 48 h,某些特殊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可能要等上几周。患者要有耐心,不要因为报告未及时出具而焦虑或者自行停药改药。
微生物检验报告不仅仅是一张冷冰冰的表格,而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它的价值在于精准定位病原、科学选择用药。患者不必对检验报告“谈菌色变”,正确的做法是:耐心等待、相信医生、合理用药。当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看待这张检验报告时,才能在感染面前做出更理性、更安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