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娩过程中,胎方位是影响分娩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枕后位(胎儿枕骨朝向母体骶骨)发生率 5~10%,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助产士及产科医护人员需熟练掌握枕后位的识别、风险评估及规范化的产程管理策略,以最大限度降低母婴并发症。
枕后位的临床识别
临床触诊检查 腹部四步触诊法可初步判断胎方位,若胎头前后径与骨盆横径一致,胎背不易触及、肢体明显,胎心位于脐下偏外侧,可能为枕后位。但准确性受腹壁脂肪、胎儿大小及羊水影响。确诊需结合阴道检查,触摸颅骨、囟门及矢状缝,适用于宫口开≥ 3cm 且胎头衔接者,操作应无菌、轻柔,避免引发感染或胎膜早破。
超声影像学检查 对于临床触诊诊断困难(如肥胖产妇、胎头水肿、颅骨重叠)、可疑枕后位或需进一步评估者,超声检查(尤其经阴道超声或三维超声)优势显著,可清晰显示胎儿颅骨标志、脊柱位置以精确判断胎方位,还能提供胎儿结构、胎盘位置及羊水量等重要信息,为分娩决策提供全面依据。
枕后位对分娩的影响
增加难产风险 枕后位胎头以较大径线(枕额径≥ 11.3cm)通过骨盆,较枕前位(枕下前囟径≥ 9.5cm)更不适应骨盆形态。胎头俯屈不良,内旋转受阻(需旋转 135°而非 45°),导致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无法顺利通过产道。
易引发胎儿窘迫 胎方位异常易致脐带受压,影响胎儿血氧供应,产程延长增加宫内高压及胎盘灌注不良风险,引发胎儿窘迫、颅骨重叠或颅脑损伤。胎心监护可见反复晚期减速、变异减速、胎心过速(>160bpm)伴变异减少、延长减速或心动过缓,需结合产程和羊水综合判断,处理不及时可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
枕后位形成的原因
骨盆形态异常 扁平骨盆、男型骨盆等特殊骨盆形态使胎儿在入盆时受到异常阻力,影响胎头正常旋转和下降,骨盆倾斜度过大、骶骨前凸或尾骨前翘影响胎头入盆角度,增加枕后位的发生几率。
胎儿因素 胎儿过大或过小均可能影响其在母体内的活动和位置。胎儿过大时活动空间受限,难以顺利完成胎位转换;胎儿过小活动自由,临产前易出现胎位异常。
产力因素 子宫收缩是推动胎儿下降和旋转的重要动力,子宫收缩乏力时,宫缩的强度和频率不足,无法有效促使胎头正常的旋转和下降,使得胎头易停留在枕后位。
枕后位的纠正方法
孕期预防与早期干预 孕期发现胎儿枕后位可通过体位改变和运动干预。每日早晚进行手膝位 15 分钟(双手支撑在床,双膝跪立打开与肩同宽,左右摇摆骨盆),配合散步、孕妇瑜伽等运动增加胎儿活动空间。孕 30~32 周可尝试桥式卧位(腰部垫高使臀部离床 30~35 厘米),并配合左侧卧位睡眠改善胎盘供血,注意避免久坐久站,定期 B 超监测胎位变化。
分娩期纠正 分娩期胎儿枕后位时,第一产程可指导产妇采取侧俯卧位、手膝位等体位纠正,维持 30 分钟以上。第二产程若胎头下降受阻,宫口开全、胎头达 S+2且无头盆不称,可徒手旋转胎头,操作需轻柔精准、严格无菌,旋转后监测胎心及位置,必要时使用产钳或胎吸,无效或胎儿缺氧应及时剖宫产。
结语
枕后位分娩管理要求助产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风险评估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通过精准产前评估、动态产程监测和科学纠正方法,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可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风险。临床中应始终坚持“母婴安全第一”原则,提供安全、优质的分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