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特别怕疼,但更怕打了麻药醒不过来!”在手术室门口,这样的担忧几乎每天都会上演。麻醉,这个让患者既期待又恐惧的“神秘魔法”,究竟藏着怎样的安全密码?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科学视角,揭开常规麻醉的安全面纱。
精准分类,量体裁衣
全身麻醉,让整个“快递站”休眠 当患者需要“完全无感”地完成手术时,全身麻醉便是首选。通过静脉注射丙泊酚、吸入七氟烷等药物,大脑进入“可逆性休眠”,强制关闭神经兴奋的“开关”,肌肉松弛、疼痛消失。如在长达数小时的心脏手术中,
全身麻醉能使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停药后,药物像“准时下班的打工人”迅速代谢,患者通常在 30 min 内苏醒。
局部麻醉,阻断疼痛信号的“传输通道”利多卡因等局麻药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的钠离子通道,阻止钠离子“推门而入”,使疼痛信号在神经末梢被“截胡”。如剖宫产手术中医生常在患者腰部注射局麻药,阻断脊髓神经传导。这种“半身麻醉”让患者保持清醒,却感受不到下腹部的疼痛。现代麻醉针已细如发丝,配合局麻药预处理,穿刺疼痛感甚至不如蚂蚁叮咬。
全流程管控,细节决定生死
术前的“防火墙” 麻醉医生会像“侦探”一样排查风险:一是病史挖掘。仔细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药物过敏史、麻醉史,不遗漏任何可能增加麻醉风险的细节。二是药物核查。抗凝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提前停药。三是禁食禁饮。术前 8 h 禁食、2 h 禁水,防止麻醉过程中因呕吐、反流引起的误吸和窒息。
术中“实时监控” 进入手术室后,患者会被连接上心电监护仪、血氧仪等设备,麻醉医生需持续观察:一是呼吸循环。通过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血压、心率平稳。二是麻醉深度。利用脑电监测仪,避免“过深”(导致苏醒延迟)或“过浅”(术中知晓)。三是应急预案。备好肾上腺素、除颤仪等设备,应对过敏反应、呼吸抑制等突发情况,为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术后“复苏护航” 手术结束时,麻醉医生会逐步减少药物输注,同时:一是疼痛管理。采用多模式镇痛(如静脉镇痛泵 +局部浸润),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成瘾性和副作用。二是苏醒观察。严密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以及意识状态,确保患者平稳过渡到清醒状态。三是随访制度。后 1~3 d 随访,及时处理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科技赋能,让风险可控
靶控输注系统(TCI) 通过计算机精准控制药物浓度,避免传统手推注射的“过量或不足”。如丙泊酚 TCI 能让患者血药浓度稳定在“安全区间”,苏醒更迅速。
超声引导技术 在神经阻滞中,超声像“导航仪”一样显示神经和血管位置,将穿刺成功率从 60% 提升至 95% 以上,大幅减少神经损伤风险。
麻醉深度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仪能将大脑活动转化为数字(40~60 为理想麻醉深度),让麻醉医生精准掌控“沉睡程度”。 打破误区,麻醉不会让人“变傻”
全麻会损伤大脑 研究证实,成人短期全麻对认知功能无长期影响。对于婴幼儿,麻醉医生会优先选择代谢快的药物(如瑞芬太尼),并将单次暴露时间控制在 3 h 内,以降低潜在风险。
局麻比全麻更安全 局麻药误入血管可能导致心脏毒性,而全麻通过呼吸循环管理能更及时应对风险。选择麻醉方式需综合手术类型、患者状态,而非简单“优劣对比”。
综上所述,从 1842 年乙醚麻醉的首次应用,到如今覆盖术前评估、术中监护、术后康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麻醉学已发展为保障手术安全的“隐形盾牌”。对于患者而言,理解麻醉的“安全密码”,不仅是消除恐惧的钥匙,更是与医疗团队建立信任的桥梁——在科学护航下,无痛与安全可二者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