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 (融媒体 记者 王丽娜)“2019 年 5 月,国家皮肤与免疫疾 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被 认定为第四批国家临床 医学研究中心,我们风 湿免疫学科搭上了国家 发展的快车,临床、科 研、学科发展都走上了 快速发展的道路。”在 4 月 18 日,第四届国家皮 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 研究中心(NCRC-DID) 学术年会暨中国研究型 医院学会风湿免疫专业 委员会学术大会暨中国 康复医学风湿免疫康复 专业委员会 2024 学术年 会 暨 第 14 届 CSTAR/ CRDC/CRCA 年会上, NCRC-DID 主 任、 中 国 康复学会风湿免疫康复 专委会会长、北京协和 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 教授表示。本次年会以 “与时代同行”为主题, 邀请了 军事医学科学 院药物毒物研究所所长 张学敏院士、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 军院士进行报告,除了 学科进展、疾病诊治热 点,会议最大的亮点是 NCRC-DID 研究项目汇 报,在展示 NCRC-DID 成立以来我国风湿免疫 科学术成果的同时,也 为促进风湿同道与其他 多学科开展合作研究搭 建了交流平台。
开幕式
新时代催人奋进 新征程任重道远
开幕式上,曾小峰教授指出, 我国有 2 亿多风湿病患者,但专 业的医务人员仅 7000~8000 人, 离国家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 距。国家对风湿免疫专业非常重 视,2019 年 5 月,国家皮肤与免 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被认定 为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风湿免疫专业搭上了国家发展的 快车,临床、科研、学科发展都 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曾教授 勉励大家抓住如今的大好势头共 同努力,将学科越做越强,让风 湿免疫病患者有更美好的明天。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 任重道远。” 中国康复学会监事 长牛恩喜表示,中国康复学会风 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较早, 近年,在曾小峰会长的带领下, 在同道的努力下,专委会多方面 工作卓有成效。希望未来在把握 正确发展方向、加强国内外交流 和人才培养、专委会建设、发展 专科会员 5 方面有所作为。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 长刘希华表示,科室高质量发展 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 风湿免疫学科发展迅速,尤其在 NCRC-DID 的带领下,开展了 一系列高质量临床、基础、转化 研究,促进了学科发展的同时, 也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带来动力。
主席说
议期间,曾小峰教授接受 了《医师报》记者的采访,他表 示, 近 年,NCRC-DID 发 挥 国 家平台带动作用,在推动学科发 展、风湿免疫病诊治水平提高、 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多方面努 力。 第 一,NCRC-DID 以 规 范 化诊治为抓手,在推动我国风湿 免疫科诊治水平均质化方面开展 了多项工作,通过向未来、燎原 计划等系列项目将规范化诊疗推 向基层。第二,加大了科普力度, NCRC-DID 将 2023 年确定为科 普年,和人民网等媒体推出科普 访谈。第三,推动标准化诊疗标 准制定,针对常见疾病、临床关 注疾病制定了多部指南、共识, 其中,《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 者生殖与妊娠管理指南》被指南 评价组织 STAR 评级为风湿免疫 专科最佳指南。第四,推动全国 多中心临床研究,尤其是全国研 究者发起的研究,带动了我国风 湿免疫科临床研究水平。通过这 些工作的持续开展,目的是使我 国风湿免疫科更加强大。
学术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 黄欣处长 慢性病防控工作总体情况
黄欣处长从医疗管理的角 度,分享了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 进展和今后工作方向。她表示, 慢性病因其患病人数多、群众疾 病负担重,历来都是国家卫生健 康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慢性病 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导致的 死亡已占所有死亡的 89.32%。在 慢性病防控领域中,国家有一系 列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形成了 综合防治规划、专病防治方案、 规范防治指南三个层次的政策支 撑,旨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 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 综合防控机制。
2016 年,国务院印发了《“健 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 要实施慢性病的综合防控战略, 加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的建设、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 发现、针对高发地区重点的癌症 开展早诊早治、推动系列慢性病 的机会性筛查,目的是到 2030 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 病健康管理。并制定了配套的健 康行动方案——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 年),其中包括 15 个专项行动和 4大慢病专项行动。 这 4 种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病、 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 病。健康中国行动中慢病控制的 主要目标是,到 2030 年将 4 大 慢病导致的早期死亡(早于 70岁) 率控制到 13% 以下。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李梦涛教授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策略进展
李梦涛教授首先介绍了系统 性红斑狼疮(SLE)的一系列数 据。他表示,通过医保数据库进 行调研发现,中国 SLE 发病率为 14.09/10 万人·年,这是我国第 一个 SLE 发病率数据。每年新增 SLE 患者 19 万 ~20 万例。一项超 17 万例风湿病患者死因分析研究 显示,SLE 患者死亡率是正常女 性的 3~4 倍。以 SLE 患者 5 年生 存率 94%,10 年生存率 89% 作为 基础,“十一五”调研发现 5 年 生存率达 97%,“十二五”98%。 目前我国还缺乏 20 年、30 年生 存率数据,欧洲相似数据显示, 20~30 年是 SLE 生存率下降的拐 点,如何解决 SLE 患者长期生存 率降低的问题?这是“十四五” 课题规划的重点。
李梦涛教授还从诊断、优化 治疗策略、预后模型等方面,对 “十四五”临床研究重点进行了解 读。风湿病可以早诊,临床中一半 以上的患者都没有重要脏器损伤, 怎样通过预警指标发现早期脏器 病变并进行干预? SLE 患者中, 30%~50% 会出现肾脏受累,哪些患 者会出现?这些都需要进行研究。 风湿免疫科医生要以临床价值为导 向,做卓越的医学研究。
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A&R 杂志主编 Daniel Solomon 教授 痛风临床争议与共识
Solomon 教授通过临床病例 介绍了痛风诊疗中尚存在的争 议。他表示,单钠尿酸盐结晶是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关键。高尿 酸血症几乎在痛风患者中普遍存 在,但大多数高尿酸血症不会导 致痛风,他在临床见到过许多仅 有过一次痛风发作的患者多年后 也不会再次发作。在高尿酸血症 患者中,痛风发作风险随着血清 尿酸水平的升高和高尿酸持续时 间增加而增加。痛风患者接受降 尿酸治疗,达到较低尿酸水平人 群的痛风发作次数减少。
他也指出了还需研究的内容, 包括什么样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演 变成为痛风,尚无定论;痛风性关 节炎的长期治疗指征缺乏强有力的 证据基础,也没有明确的血清尿酸 目标;痛风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 但没有随机对照试验数据提示二者 因果关系;哪些痛风患者需要降尿 酸治疗,以及需要将尿酸降低到何 种程度,仍然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