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4-25 总第83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4-25 总第834期
返回上层

总第834期

发布时间:2024-04-25

重症专栏

标题导航

知生理而晓生命 救性命更归生理

发布时间:2024-04-25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裘佳  阅读: 7834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知生理而晓生命,通人性而懂病患,病虽危重,行则将至。”对生理认识的进步,以及对生命支持技术的临床需求, 催生了重症医学的起步,其不断更新也必将促进重症医学深层次可持续发展。4 月 19 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 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危重病科学研究及治疗技术大会”在华佗的故里安徽合肥召开。大会以“生理 生命”为主题,强调病理生理学在危 重病诊治和研究中的重要性,重症病人的治疗应该是生理学和治疗技术的结合,希望使病人回归生理状态,最大程度获益。

    “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有三个基石:第一是规范诊疗行为,以保证医疗质量;第二是规范化的人员培养,保证有稳定的队伍;第三是开展高质 量的研究,以促进学科发展。中国危重病科学研究及技术大会就是锚定了其中的规范诊疗和科学研究。”大会主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新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说道。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安徽省医学会会长刘同柱书记表示,重症医学是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 临床各科救治危重病人和重大手术的重要保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教授表示,相信未来重症医学科将继续在医院发展方向 上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为守护人民健康,助力健康安徽和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不同于传统学科,危重病医学更侧重于器官间、组织间的相互 作用,注重病理生理演变和治疗整体性。ICU 病房作为危重病医学的基地,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被誉为医院中的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张 幼怡理事长在线上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交流与探讨,能共同攻克领域内的疑难问题,拓展知识边界,为危重病医学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注入新活力。

                                                 1714579119014.png

   战略

                                                                    席修明 病理生理研究下重症医学不断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 兴医院席修明教授表示,重 症医学起源和发展都离不 开病理生理的研究,这门学 科跟其他学科的最重要区 别就是更注重管理病理生 理学的改变和过程,以及器 官支持,而不像其他专科去 关注一个疾病。随着基础研 究的转化加深了对宿主反 应的病理生理变化的认识, 医改变疗行为,最终挽救病 人生命,这是一个医学的过 程,也是重症医学的从实践 到认识加深的一个重要过 程。重症医学发展到今天,

     目前使用的危重病概 念不能满足危重病的复杂 性,先进“OMICS"、大数 据和人工智能对 ICU 常见 综合症的异质性研究提供 了证据,个体化、精准医 学的新想法将在重症医学 里开创更新的前景。

                                                                     马朋林 临床基础与先进技术要相得益彰

     重症医师的专业能力 培养是要更加注重于临床 基础,还是不断追求先进 技术,成为摆在面前重大 话题。贵黔国际总医院马 朋林教授提出,在重症医 师专业能力培训中应做到 临床基础与先进技术相得 益彰。面对日新月异的新 技术,临床医生要不断用 新知识和手段武装自己, 使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 程中有新的武器辅助。但 传统的诊疗方法仍是获取 临床信息的基础,如病史 的询问对于整个诊疗过程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 过实践发现机器可能发现 不了的临床信息,并通过 这样的临床信息总和去做 出科学的判断和科学的推 荐。也期待进一步开发先 进技术手段来助力更加精 准的探寻病理生理学变化。

热点

                                                                    陈德昌 关注性别在重症救治差 异化的价值

     从生理学角度上讲,男 性与女性在解剖和生理上 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 异体现在健康、疾病以及诊 疗方面。同样一个疾病,严 重程度相似时,男性与女性 的表型即临床表现以及器 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能 相去甚远。这些差异主要体 现在疾病的抵抗力和疾病 的耐受性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瑞金医院陈德昌教授表 示,如今,性别差异在重症 医学领域日益受到关注,但 研究数据匮乏,期待中国的 重症医学同道在这方面可以 开展一些工作。在临床研究 和治疗中应重视性别差异, 进行一些评分校正,以改善 患者的诊疗效果,也是对重 症医学领域的一个创新。

                                                                   周飞虎 基于 AI 的智慧化 ICU 建设已在路上

    在 ICU 中会产生海量 数据,如何应用好这些数据, 分析和指导临床是重要命 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 中心周飞虎教授介绍,AI 和 传统统计学的相同点在于数 据处理需求是一致的,希望 数据处理环节能有效、可靠、 客观。AI 与传统统计学差异 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能力、 模型复杂性、可解释性、预 测与推断、算法和理论基础、 对数据量的需求、自动化程 度等方面。它们在实际应用 中往往是互补的。AI 机器学 习旨在通过算法从数据中学 习并精确预测,统计学模型 则更多地用于推断变量间的 关系和因果关系。统计学的 方法被用于改进 AI 的可解 释性,而 AI 技术也被用于 增强传统统计模型的性能。 基于AI的智慧化ICU建设, 有助于重症病人救治。

战术

                                                               杜斌 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需权衡 反应性和耐受性

    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 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 院杜斌教授介绍,在 ICU 中 最常见的休克类型是感染性 休克,现在定义的感染性休 克是基于 Sepsis 3.0,如果患 者是 Sepsis,且在充分液体 复苏下需要升压药物维持血 压,同时还有高乳酸血症, 就是感染休克。对于感染性 休克病人,张力容积明显减 少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这 些病人增加张力容积会带来 生理指标的改善。 

    增加张力容积的方式有 通过液体复苏或升压药物, 感染性休克进行积极或保守 的液体复苏还是早期使用升 压药物成为讨论热点。杜斌 教授通过盘点大量研究提 出,早期液体复苏或者升压 药物两种都可以,但需要在 每一个病人去权衡液体复苏 反应性和耐受性。

                                                                 周建新 多模态监测将成为神经重症诊疗方向

    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现 在仍遵循分层的集束化治疗, 多参照颅内压监测,开展渗 透治疗、低温、去骨瓣减压等。 然而研究显示,目前任何一 个治疗手段都没有获得循证 医学证据,可能并不一定让 患者获益。究其原因,中国 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 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建新教 授认为,依靠一个指标去解 释所有临床问题肯定有所不 及。近年来在神经重症领域 形成了新观点,即床旁脑血 流自身调节能力评估为导向 的脑保护脑复苏策略。

    周教授表示,目前神经 重症的临床处理仍主要依靠 临床经验,但临床经验也是 循证医学,当没有强大证据 时,应尽可能开展监测积累 临床经验。对于这些数据的 处理,需借助大数据和人工 智能,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邱海波 ARDS 新定义特点与缺陷

     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 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东南大 学邱海波教授介绍了 ARDS 新定义的特点,提出新定义 最大的进步是概念模型的改 变,从病因、危险因素、发 病机制、病理生理特征都做 了总结,但缺乏概念标准到 临床诊断标准间的联系。

     ARDS 新定义同时提出 可以没有 PEEP 用高流量, 甚至在资源受限的区域可以 连高流量也没有,直接就用 鼻导管。没有血气的时候用 S/F 代替 P/F。肺部阴影以 前要胸片或 CT,现在早期 用超声也可以。新标准似乎 推动了 ARDS 的早期诊断和 早期治疗,但也会引起更多 争议,需要更多临床研究。

                                                               杜斌、邱海波 打造重症医学领域传播新平台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 者 黄玲玲)“重症专栏未 来不仅仅要在业界传播重 症医学科的声音,更多的 是要借助《医师报》等媒 体平台,让其他学科的学 者了解重症医学的进展, 知道重症人到底在做什么, 如何能帮助到患者,如何 为医学的进步做出努力。”

    “希望重症专栏上能 说出很多人想说而没有说 出的话,百家争鸣,发出 重症人的声音。” 

     4 月 19 日,《医师报》 重症专栏在第七届中国危 重病科学研究及治疗技术 大会上启航,专栏主编中 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 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 副院长杜斌教授,中国医 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 候任会长、东南大学副校 长邱海波教授对重症专栏 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医师报》重症专栏 由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 医师分会与《医师报》联 合创办,杜斌教授、邱海 波教授任主编,另有 12 位 执行主编、36 位副主编、 85 位编委,共 135 位重症 医学相关领军专家组成了 一个庞大的编委会团队。 杜斌教授表示,重症 专栏旨在建立重症医学医 师沟通交流的平台,传播 学科最新进展、推广先进 诊疗技术,为广大重症医 学相关医师答疑解惑。希 望重症专栏能为提升重症 医学医疗水平,促进重症 医学同质化发展,发掘并 培养出更多重症人才做出 贡献。他相信,在全国重 症医学同道的努力下,重 症专栏会越做越好。

     邱海波教授指出,今 天重症医学在国内国外有 了很多专业学术平台,但 这 还 不 够。 医 学 仍 有 很 多管理、人文方面的问题 需要面对。“如果问一个 非专业人士,多少人进了 ICU 就出不去了,他可能 会说大部分,是这样么? 当 然 不 是, 数 据 显 示, 90% 的患者都能平安地离 开 ICU。”他希望,通过 重症专栏,能让更多非重 症专业的医师与更多的大 众知晓何为重症医学,重 症人在做什么,能做什么, 履行了怎样的社会责任。

   《医师报》社执行社 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女 士 表示,ICU 那道门是希 望之门、生命之门。“要 让我们的患者了解那一扇 ICU 大门里,所有重症医 师为此做出的奋斗与努力, 希望重症专栏能为中国重 症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1714580034584.png

B4-B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