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4-25 总第834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4-25 总第834期
返回上层

总第834期

发布时间:2024-04-25

呼吸专栏

标题导航

他用生命热爱哮喘防治事业

发布时间:2024-04-25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记者 陈惠 刘则伯  阅读: 9335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陈惠 刘则伯)4 月 16 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 大二院”)发布讣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沈华浩 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中午 12 时在浙大二院逝世,享年 61 周岁。

    噩 耗 传 来, 令 呼 吸 学界悲痛不已。作为《医 师报》编委会副总编, 就在逝世的前两天,沈 华浩还在与报社领导沟 通世界哮喘日宣传相关 事宜。

    沈华浩是我国著名 的呼吸病学学术带头人之 一,近 40 年来一直致力 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以及肺部感染、肺部肿 瘤等的分子发病机制和防 治研究。他首次揭示了嗜 酸粒细胞和哮喘之间的因 果关系,破解了 140 年来 的国际难题。

    沈华浩于 2016 年底 确诊前列腺癌,八年间, 他接受了三次手术、八次 化疗、三次全程放疗。每 次手术方案都由他本人参 与,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 的病痛和煎熬,但他仍以 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常 在家人和学生面前调侃 “肿瘤君”。

    在钟南山院士的回忆 中,沈华浩亦是坚强且勇 敢的,“每次我们通话时, 他总是乐呵呵的。在讨论 对病情的处理后,大部分 的时间还是和我讨论学术 上的问题。”钟南山院士 在悼文中写道:“沈华浩 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 乐观、对困难的坦然、对 同事的热情、对患者的亲 切……他是我现实学习的 榜样:怎样做人、怎样做 事、怎样生活在追求的理 想中!”

    临终前,沈华浩最 放心不下的就是浙大二 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的临床、科研以及科室 的发展。在逝世前的几 天,他把团队成员一个 个叫到身边,认真安 排下一步的研究工 作计划。

   沈华浩的 亲属表示,沈华 浩一生中最大的乐 趣就是帮助别人,在他 短暂的一生中,帮助了很 多人,亲人、学生、患者 乃至陌生人。他乐观、真 诚、乐于助人,像太阳一 样温暖了身边的人。

   科室副主 任李雯教授表 示,未来会更加 乐观、更加团结、 更加努力、更加 坚强,传承 沈老 师严谨治学、勤奋 进取之精神,为 中国呼吸事 业的发展 尽绵薄 之力!

学术成就

                                                                    三大成就 铸一生追求

    沈华浩于 2008 年获国 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特聘教 授,是我国呼吸领域第一位 同时获得杰青和长江的医学 家,从医以来一直致力呼吸 学科相关疾病的工作,在哮 喘临床 - 基础 - 转化研究 领域均取得突破。

    发现并命名“胸闷变 异性哮喘” 沈华浩在国际 上首次命名胸闷变异性哮 喘这一全新哮喘类型,并 提出诊断标准。胸闷变异 性哮喘成为了国际医学界 的“中国制造”及中国呼 吸领域的里程碑。胸闷变 异性哮喘已写入《内科学》 《呼吸病学》《实用内科学》 等 19 本国家规划教材和医 学权威工具书,收录进《哮 喘防治指南》《肺功能检 查指南》等 6 部指南或专 家共识。

   创立哮喘嗜酸粒细 胞气道炎症发病机制新理 论 自 19 世纪发现哮喘患 者存在嗜酸粒细胞增高现 象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其 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沈华 浩教授首先突破嗜酸粒细 胞体外标记瓶颈,通过细 胞过继等方法揭示其可直 接引起哮喘发病,破解了 140 年来的国际难题,并被 Science 2004 研究验证,为 靶向嗜酸粒细胞治疗哮喘 的药物研发奠定了重要理 论基础。

    提 升 哮 喘 诊 疗 能 力 沈华浩是最早开展哮喘诊 断金标准的气道激发实验 的研究者之一。合作开发 哮喘过敏原检测新技术, 获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应用于全国 500 余家医院, 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他还牵头制订了《中国哮 喘指南》《轻度支气管哮 喘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 识》及《胸闷变异性哮喘 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作 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制订 国际重症哮喘指南,联合 开展全国哮喘流调,引领 我国哮喘研究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推动了国际学术 界对哮喘的认知。

语录

     中国目前的目标首先是 尽最大程度减少哮喘的急性 发作,其次努力实现“哮喘 零死亡”目标。

    医生要“临床 - 科研” 两条腿走路。掌握科研思维 的方式,有刨根问底的探索 精神,就会在日常工作中体 会到每个现象、每名患者都 是有研究价值的。

    做一个对父母孝、对老 师敬、对朋友忠、对社会有 贡献的人。

    医生除了要尽心为患者 治疗之外,一定要有对本 专业领域的新事物、新现 象有探索的精神,利用 自己有限的能力创造更 大的价值。                                                                                                                                                                      ——沈华浩

                                 A-p007-N40107-1-S.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