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骨折情况中,脊柱骨折最为严重,一旦出现,患者将面临终身瘫痪的危险。然而,很多人却对脊柱骨折情况并不十分了解,
可能造成治疗的延误,影响后期恢复,甚至遗留终生后遗症。当发生脊柱骨折后,从此是否只能“躺平”?本文就简单向大家科普,什么是脊柱骨折,发生脊柱骨折后需要如何处理等知识,以供参考。
什么是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是临床骨科比较常见的创伤疾病,发病率约5%~6%,其中以胸腰段发生骨折的概率最高,颈段骨折概率次之,脊柱骨折多
伴有脊髓损伤及马尾神经损伤情况。据调查,男性、青壮年发生脊柱骨折的概率相对较高。脊柱骨折多受外力所致,包括直接外力与间接外力,其中直接外力包括车祸、房屋倒塌等,而间接外力则如自高处跌落时足跟部或者臀部着地,巨大的冲击力上传至胸腰段,引起骨折。另外,骨质疏松、原发性脊柱肿瘤等疾病也会引起脊柱骨折问题。
脊柱骨折的检查
脊柱骨折后,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骨折类型。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检查、CT检查、MRI 检查。其中X 线检查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影像质量不理想,而CT 检查只能观察到锥体的骨折情况,无法显示椎体受压情况。MRI 检查相对更准确一些,能够观察骨折血运情况。
患者怎样识别脊柱骨折
疼痛感 当发生脊柱骨折后,患者会感受到剧烈的疼痛,尤其是骨折部位的疼痛感更加明显,严重时甚至可能痛到无法呼吸。
活动受限 脊柱骨折后会出现明显的活动障碍,通常表现为无法行走、站立等,对日常其它活动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感觉迟钝 患者会感觉到肢体异常的麻木感,并伴有刺痛症状。
肌肉僵硬 四肢肌肉会呈现异常僵硬的状态,主要关节无法弯曲和伸展,也就是无法自如控制自己的肢体。
脊柱形变 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脊柱形变的情况,从背部观察脊柱形态能发现明显的侧弯情况。
脊柱骨折的处理方式
当出现脊柱骨折情况后,通过正确、科学的处理,也是能像正常人一样站立起来自由活动,告别“躺平”。
保持静止 一旦可能发生脊柱骨折时,需第一时间保持在原地不动,也尽量不要调整自己的身体位置,除拨打急救电话外,应保持静
止,如肢体已经无法移动可由他人代替拨打,避免对脊柱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如发现他人可能发生脊柱骨折,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对伤者给予保护,避免周围其他人随意移动伤者。
影像检查 入院后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的具体情况,可使用X 线、CT、MRI 等,根据病情而定,但要注意移动患者时加强保护。
保守治疗 针对骨折情况较轻者,可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干预,先叮嘱其在一定时间内绝对卧床静养,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床下运动。
再为其提供止痛药物、理疗等干预方式,控制疼痛程度,并消除局部组织的水肿、血肿等,为骨骼的恢复提供稳定的环境条件。
手术治疗 针对中度或重度患者则必须采取外科手术治疗,通过复位和内固定方式恢复脊柱生理曲度,控制对神经的压迫。
总之,脊柱骨折属于常见且极为严重的骨折类型,需要及时判断骨折情况,科学处理,就能使患者再次站立起来,告别“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