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5-09 总第835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5-09 总第835期
返回上层

总第835期

发布时间:2024-05-09

科普

标题导航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的风险因子

发布时间:2024-05-09来源:《医师报》作者: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陈春艳  阅读: 6386  【发表证书】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常见病症,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瘙痒、皮肤发黄、抓痕等,部分孕妇可伴消化道症状,虽然上述症状可随胎儿娩出逐渐消失,但不仅会导致孕期生活质量下降,也可导致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不良结局。关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应警惕以下5 个发病风险因子。

    遗传因素 临床已发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表现有家族聚集性特点,约15% 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妇女存在ABCB11、ABCB4、ATP8B1、NR1H4 基因突变,遗传易感性可能会导致肝细胞、胆管的细胞膜组发生改变,导致胆汁酸的相关转运体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激素 引起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较为常见的激素如雌激素。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妊娠后孕妇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逐渐增加,在妊娠晚期达到峰值,随着胎盘娩出而显著下降。但高雌激素水平会促使肝细胞内酶分泌功能异常,从而影响胆盐的代谢能力,造成胆汁分泌与排泄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目前,临床多采用孕激素进行保胎治疗,这也会导致孕妇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引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风险。

     免疫学 免疫功能的下降会引发胆汁酸代谢失调,引发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现有多项研究已证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 等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关系密切,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望成为日后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环境 有研究发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在一些国家的冬季更为常见,因为冬季的自然硒水平较低。也有研究发现,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也可能导致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如维生素D 水平的缺乏。有队列研究将空气污染物纳入研究,结果发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风险的增加与妊娠前3个月的PM10、PM2.5暴露,妊娠中期的SO2暴露,受孕前3 个月的PM 浓度升高之间关系较为密切。因此,为了避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应该长期避免接触PM、SO2,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补充维生素D,增加日照时间。

       血脂 孕妇为了满足胎儿成长需要,自身生理代谢明显增加,肠道对于各类脂类物质的吸收率也明显增加,从而导致妊娠期间血脂普遍升高,这种血脂升高通常被认为与胆汁淤积相关。研究显示,血脂的代谢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进展程度,虽然敏感程度较低,但发现血脂水平升高不能轻视,应该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综上所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病风险因子较多,本文虽然总结了5 个风险因子,但还存在其他风险因子,各位孕妇妈妈应当引起注意。

科普5月9日-五一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