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是最主要的结核病类型。
肺结核的传播方式
肺结核主要就是经过呼吸道进行传播,患者打喷嚏、大声咳嗽,都可能将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排出体外,形成带菌微滴漂浮于空气中,被他人吸入以后,也可能出现感染的情况。
传染源 结核病的传染源一般都是正在排菌的肺结核患者。人被结核杆菌感染时,因为身体抵抗力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结核杆菌在体内大量繁殖,发病成为结核病患者。另外,结核杆菌可能会迅速在肺部形成损害,这种损害使得肺部原本像海绵一样有弹性,肺部组
织的气体交换功能减弱,组织容易溶解,进而形成肺部空洞。结核杆菌在空洞中继续繁殖,患者在咳痰、咳嗽的时候,可能将大量的结核杆菌排出。从这类患者咳出的痰液中,进行涂片检查能发现结核杆菌,所以也称作涂阳肺结核患者,属于结核病的关键传染源。患者痰中具有结核杆菌较多的特点,传染危险性比较大。
感染途径 结核杆菌一般通过呼吸道感染,主要的传染方式就是飞沫传染。打喷嚏、咳嗽,都是肺结核患者出现飞沫的关键方式。在涂阳肺结核患者打喷嚏、咳嗽的时候,健康人可能因为吸入患者喷出的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出现疾病感染的情况。结核菌感染的其他途
径,如从消化道进入到人体,饮用没有消毒、带有结核杆菌的牛奶,可能引发肠道感染的情况。一般来说,人们的消化道对结核杆菌具有良好的抵抗力,在结核杆菌进入胃部以后,可能被胃酸杀灭。但是如果一次有大量结核菌进入到人体胃肠道中,或是人体存在胃酸的情况,就可能患病。
结核病的高发人群
理论上来说,所有人群都有可能感染肺结核。但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婴幼儿、青少年、学生、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贫血、吸烟、熬夜等抵抗力低下的人群患感染肺结核的概率更大。值得注意的是,经常减肥的人,患结核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肺结核的症状
肺结核早期或轻度肺结核,可无任何症状或因咳嗽咳痰等轻微症状而被忽视,咳嗽、咳痰2 周以上,应高度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到结核定点机构就诊。若肺结核病变处于活动进展阶段时,可出现以下症状:低烧、夜间出汗、午后发热、痰中带血、胸痛、疲乏无力、
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是患者发现的主要对象。传染期肺结核患者应该停工、休学,隔离治疗,独居一室,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封闭场所。
结核病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结核是一种传染病,身边没有人得就不用预防 结核病并不是都具有传染性的特点,结核菌通过呼吸道传播进入到患者肺部,进而形成原发性的病灶。通过血行传播侵入人体,除了指甲、头发之外的器官,但是只有肺结核具有传染性特点。其中不容忽视的就是,其他身体部位的结核,也会引发青少年严重损伤情况。如骨结核可能出现脊椎骨质破坏、骨关节损坏。重型结核性脑膜炎,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受损。肺结核作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排菌期的肺结核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的时候可能喷出飞沫。飞沫中含有大量结核菌,结核菌也可能长期存在空气中。商场、学校、网吧的空气流通情况不好,在人员密集的场所中,如果存在结核菌,扩散则比较困难。但健康人群感染结核菌是否发病,也与结核菌的数量、毒力大小,以及自身的抵抗力有一定的联系。
误区二:虽然有疑似症状,但PPD检查显示为阴性,所以肯定没有得结核病 PPD 试验是属于辅助诊断结核病的皮肤试验,并不代表PPD 阴性的人群就一定没有感染结核菌,患有结核病、但是PPD 阴性的人也有不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初期感染者没有出现变态反应。
如何预防肺结核
肺结核属于长期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的慢性传染疾病。肺结核大都是经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可能出现被感染的情况。咳嗽、咳痰超过2 周,怀疑患上肺结核,需要及时就诊。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防护意识:
①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主要措施。新生儿进行卡介苗接种后,仍需注意与肺结核患者隔离。
②预防性化学治疗主要应用于受结核菌感染易发病的高危人群。包括:HIV感染者、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的密切接触者、肺部硬结纤维病灶( 无活动性)、吸毒者、营养不良者、35 岁以下结核菌素试验硬结直径达≥ 15 mm 者等。
③保持通风、避免随地吐痰,勤洗手、戴口罩,有效预防结核病。规律生活,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度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