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梅毒、乙肝是临床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其中母婴传播是母亲感染上述疾病后传染给胎儿的过程,会直接影响出生人口质量,对母婴健康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就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相关知识展开科普。
什么是“艾梅乙”
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HIV 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和(或)功能受损乃至缺陷,继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侵犯多系统的慢性性传播疾病。梅毒螺旋体几乎可累及全身各器官,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复杂,并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梅毒,危害极大。
乙肝 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本病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以及母婴传播。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发热。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艾梅乙”的母婴传播途径
宫内传播 女性发生“艾梅乙”之后,在妊娠期间,HIV、梅毒螺旋体以及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血液进入胎盘,造成胎儿宫内感染。
分娩传播 产妇分娩时, 血液中的HIV、梅毒螺旋体以及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新生儿皮肤、黏膜破损处进入新生儿体内。
接触传播 在母乳喂养或者是亲密接触时,病原体可通过新生儿身体黏膜破损部位进入体内,导致疾病传染。
消除“艾梅乙”的母婴传播方法
尽早进行“艾梅乙”筛查 在婚检、产检中需要积极进行“艾梅乙”筛查,从而及时为感染的女性患者以及孕产妇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艾梅乙”母婴传播的发生。除了女性接受“艾梅乙”筛查外,配偶最好也要积极参与“艾梅乙”的筛查。女性需要提高保健意识,及时发现“艾梅乙”,及时干预治疗。
早期干预 对于确诊为“艾梅乙”的女性及孕产妇无需过度担心,需要第一时间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咨询评估,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降低新生儿发生“艾梅乙”的风险。例如对于确诊艾滋病的孕妇来说,孕期规范服用阻断药物,住院分娩,在胎儿出生6h 之内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对于确诊梅毒的孕妇,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接受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预防治疗;对于确诊乙肝的孕妇,孕妇孕中期HBV-DNA ≥ 2×109IU/ml,在充分沟通和知情同意的情况下,24 周可给予TDF或LDT 抗病毒治疗,HBV-DNA ≥ 2×105IU/ml,28 周可给予TDF 或LDT 抗病毒治疗,婴儿出生后12 小时内尽快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在1 个月和6 个月时注射第二次和第三次乙肝疫苗。
科学喂养 HIV感染妈妈提倡人工喂养、尽量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梅毒感染妈妈规范抗梅治疗后可以母乳喂养;乙肝感染妈妈可以母乳喂养,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定期随访 HIV 产妇所生儿童需在出生48h、6 周、3 个月进行艾滋病早期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阴性,还需在出生12 个月、18个月再次筛查。梅毒产妇所生儿童需在3、6、9、12、15、18 月龄梅毒检测,乙肝产妇所生儿童在完成最后一针乙肝疫苗接种后1~2 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
总结
为了保障母婴健康,需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避免上述疾病的母婴传播,从而改善母婴结局,提高出生人口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