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整体环境较为特殊,一旦患者治疗阶段发生医院感染,那么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以及康复速度,还会提高医疗成本,严重时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预防院内感染,是每位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都关心的问题。
院内感染概述
定义 院内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医院期间的感染,其中包括住院期间产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患病而在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但并不包含患者入院前已存在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院内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常见原因 院内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患者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医疗操作因素等。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免疫系统状况以及是否患有慢性疾病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手术、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等医疗操作可能破坏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为病原体提供侵入的机会。同时,手术器械、导管和其他医疗设备的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导致感染。此外,医院内部的空气、水、食物等也可能成为感染源。常见的院内感染有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
预防院内感染的具体策略
严格遵循手卫生 手是传播感染的主要媒介之一。因此,严格遵循手卫生是预防院内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医疗机构应制定手卫生制度,明确手卫生的要求和操作流程,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正确执行。制度中应包括洗手的正确方法、时机和频次,以及使用速干手消毒剂的注意事项等。医疗机构应在各个关键区域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方便医护人员随时进行手卫生。洗手设施应包括流动水源、洗手液和干手设备,确保洗手效果。
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 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清洁消毒计划,包括清洁消毒的时间、频次、方法和标准等。同时,应定期对清洁消毒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计划的执行效果。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清洁消毒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确保清洁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选择合适的清洁消毒产品是提高环境清洁消毒效果的关键,同时应注意及时更新和更换清洁消毒产品避免使用过期或不合格的产品。医疗机构中的重点区域如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是院内感染风险较高的区域,应加强这些区域的清洁消毒工作。
规范医疗操作 规范医疗操作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服务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标准、流程和规范,确保医疗行为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规范医疗操作在预防院内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在进行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时,必须使用无菌技术以防止感染。这包括在手术开始前对手术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及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手术区域的无菌状态。
综上所述,院内感染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努力来预防。通过加强手卫生、环境清洁与消毒、规范医疗操作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同时,我们也应该持续关注院内感染的新动态和新技术,不断完善院内感染的相关预防措施,全面保障患者就医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有效提高医疗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