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部分地区出现儿童感染 肺炎支原体较为严重的状况,医院接诊 的病例明显增多。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 的儿童患者跟往年相比数量明显增多, 并且发病年龄较小;有关专家提醒:如 果儿童出现发热、干咳、头痛、流涕、 咽痛、耳痛等临床症状,家长必须高度 警惕,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防止 危重症的发生。
肺炎支原体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 之间的一种,缺乏细胞壁、不依靠活体 细胞能独立存活的最小传染性原核“微 生物”,呈多型性,极易躲过机体免疫 系统的监视,产生免疫逃逸,对细胞进 行黏附、导致细胞毒性损伤,最终在人 体内感染。支原体还具有很强的自我复 制能力,对细胞壁靶向抗生素具有耐药 性,所以传播速度快,容易反复感染。 但肺炎支原体对 75% 酒精和含氯消毒剂 (如 84消毒液)敏感,容易被它们杀灭。
传播途径
人类是肺炎支原体的唯一宿主,5 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是易感人群,在 人群密集处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患者或 隐形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飞沫 或气溶胶传播,如在咳嗽、打喷嚏时, 患者鼻、咽、喉等器官分泌物中的活性 支原体随着小飞沫快速传播。当这些含 活性支原体的小飞沫或气溶胶进入人体 的呼吸道时,就增加了感染的风险。通 常情况下,肺炎支原体的潜伏期为 1~3 周,潜伏期内传染源处于“隐形”状态, 表面上与正常人没有差别,但其实已经 开始传播病原体了。
症状和检查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存在 较大差异:轻者无症状,可不发病,或仅 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者可引起肺炎、 肺实变、胸腔积液等疾病的相关症状。发 热、咳嗽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伴有头 痛、流涕、咽痛、耳痛等,与感冒、流感 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相似,比较难区分,需 要借助相关的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其中 最重要的是通过血液病原学检查,才能明 确诊断是否感染了肺炎支原体。
实验室诊断
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 包括分离培养、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等, 这些方法各有利弊。核酸检测法不需要 活体标本,不受机体免疫功能、病程、 感染程度和用药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且 不存在交叉反应和放射性污染,具有灵 敏度高、特异性强、窗口期短、简便快速、 一次可检测多种病原体等优点。
分离培养法通过培养液中指示剂颜 色发生改变或根据显微镜下菌落形态呈 煎蛋样进行鉴定,是诊断肺炎支原体的 金标准,但费时费力,需要 2~4 周时间、 敏感性低、临床推广应用难度大。
抗体检测法操作简单,但影响因素 多,温育时间、温度、洗板次数、酶标 仪的性能以及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等因 素也可影响检测的结果,同时还存在个 体差异、窗口期长、阴性结果不能完全 排除感染、也可能出现假阳性的情况, 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如果出现疑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到 医院就诊,通过相关的诊断方法明确病 因,以便早发现、早治疗,切断传播。
预防措施
如何有效应对肺炎支原体的侵袭? 由于肺炎支原体传播速度非常快、且易 复发,目前尚未研发出特效的疫苗或药 物,因此给防控带来一定的困难。
做好个人自我防护,养成良好的个 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防止经手传播。 咳嗽或打喷嚏时需用纸巾或手肘遮口鼻, 防止经飞沫传播。
有呼吸道感染症状需戴口罩、避免 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降低暴露风险并及时就医。保持安全的 社交距离,避免与高危人群近距离接触。
经常用含氯消毒剂或 75% 酒精消毒 物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但是应避免激烈运动,过度 出汗、消耗体力。
感染后尽量不要带病工作或学习, 注意休息,提升机体免疫力。饮食上多 吃白萝卜、藕、梨等润肺防燥的蔬菜和 水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规律作息, 早睡早起,不熬夜,关注天气变化,做 好保暖防寒。
面对肺炎支原体的侵袭,我们不能 掉以轻心。作为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 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发热、干咳等 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同时, 我们也要加强预防措施,勤洗手、戴口罩、 保持社交距离等,做到科学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