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4-18 总第833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4-18 总第833期
返回上层

总第833期

发布时间:2024-04-18

急诊

标题导航

为我国急诊事业注入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4-18来源:《医师报》作者:融媒体 记者 贾薇薇  阅读: 6145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1714230323762.png1714230407687.png

   开幕式盛况

     医师报讯 (融媒体 记者 贾薇薇)他们与死 神赛跑,每天见证“生 死时速”;他们是医院 的“长明灯”,时刻守 护生命安全;他们是坚 守医院最美的“风景线”, 描画着最坚毅也最温暖 的生命底色——他们就 是急诊人。

    4 月 13 日,北京协 和急诊医学论坛在京开 幕,“以传承、创新、 发展为理念,聚焦当下 急危重症医学研究热点 与科技前沿,携手全国 急诊同仁为健康中国战 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大会主席、国家急诊质 控中心主任、中国医师 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候任 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 任朱华栋教授在开幕致 辞中诠释了大会主题, 并表示,急诊学科应以 全病程管理为重要抓手, 以患者为中心,贯穿于 医疗服务各环节,提升 患者就诊体验。同时, 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 不断提高诊疗技术和科 研水平,提高临床专科 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 全力助推公立医院高质 量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 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杜斌教 授,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 师分会会长、中国人民解 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赵晓东教授,中华医学会 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 省人民医院吕传柱教授, 香港急症科医学院院长胡 咏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他们表示,17 年来,论 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急诊 人从初出茅庐的小医生成 长为学科发展的推动者, 是急诊人的良师益友,祝 愿论坛越办越好。

                                                           杜斌  将治疗手段纳入诊断标准,合适吗?

    “支持治疗的强 度可以反映疾病的严 重程度,这一点是毋庸 置疑的,但是将支持治 疗手段纳入疾病诊断标 准,是不是合适?”杜 斌教授重点阐释了对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全 球 新 定 义 的理解,并提出疑问, 诊断 ARDS 后是否有特 殊的治疗手段或药物? 杜教授认为,答案是没 有。同时,杜教授指出, 新的诊断标准将治疗手 段纳入了其中值得探讨。

    其实,用治疗手段 诊断疾病在重症领域 可谓屡见不鲜,比如呼 吸功能衰竭的前提是必 须机械通气超过 3 天, 但若医院没有呼吸机就 没有呼吸衰竭患者吗? 风湿性多肌痛此前也有 将激素治疗反应纳入诊 断标准中的先例,后因 剂量、疗程、评价时间 等无法统一而废止了 该标准。 

   杜教授认为,用治 疗手段诊断一个疾病 必须满足两个前提: 其一,所有人都有同样 机会接受治疗;其二, 所有医生应用治疗时, 意见一致。

                                                         于学忠 急诊医学迎来了崛起的最佳时机

    “急诊医学可以说 是现代医学最神圣的专 业之一,其兼顾了渊与 博,不但救死扶伤,更 能起死回生,这是急诊 医学与其他专业最大的 不同。”中国医学科学 院北京协和医院于学忠 教授从急诊的发展历程 探讨了中国急诊医学的 崛起之路,他指出,经 过 40 余年的快速发展, 急诊医学逐步形成了完 整的发展体系,囊括院 前急救、院内急诊、危 重症、灾害医学、毒物 学等多个领域,如今已 迎来了急诊医学崛起的 最佳时机。

    于教授表示,加速 急诊医学发展需要打造 三个机制——人才成长 机制、科研转化机制、 沟通宣传机制,营造两 个平台——神圣的精神 平台和公平的制度平台。 同时强调,科研是人才 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 人才成长的基本助力, 未来急诊领域的科研热 点包括传统生命支持技 术、生物医药及诊断治 疗技术、网络及人工智 能技术等。

主旨报告

                                                    吕传柱 着力推动院前院内信息一体化建设

    “一个大平台、两个建 设目标、三个环节、四个前 移、五个导向”,吕传柱教 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院前院 内信息一体化的基本构思。         具体而言,一个大平台 即急诊急救大平台,通过“一 横一纵一能力”建设,构建 急诊急救的全链条、全周期 平台;两个建设目标是呼叫 即抢救,上车即入院;三个 环节指院前急救、院内急诊 和 EICU 的有机衔接;四个 前移指“专科 -急诊 -院前 - 现场 - 公众”这五个急救场 景中重要角色的依次前移; 五个导向则是以需求为导 向,以问题为导向,以病情 危重程度为导向,以时间线 为导向,以时间窗为导向。 

    吕教授强调,急诊急救 强调时间线管理、时间窗管 理和过程管理,过程好则结 果必然好。

                                                    赵晓东 为急诊创伤事业注入新质生产力

    赵 晓 东 教 授 表 示, “十四五”唱响了医疗高质 量发展的主旋律,我国的创 伤救治也步入了“高质”“新 质”发展阶段。当前,医学 科技也为急诊创伤事业注入 了“新质生产力”。

    此 外, 赵 教 授 提 出 了 新时期急诊创伤救治发展路 径 的“3W1H” ——Why, 为何做?目标是筑牢生命防 线,切实拯救生命;What, 做什么?关注创伤可预防性 死亡,提升救治核心技术水 平;Who,谁来做?医务人 员、高危人群、伤员相关责 任人和社会大众;How,如 何做?包含五大维度:提升 大众认知,提高救治能力, 加强学科建设,构建救治体 系,促进多方协作。

                                                       张国强 病毒性肺炎救治的终极武器

    体外膜肺氧合(ECMO) 作为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 为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提供了 宝贵机会,可以说是其救治 的终极武器。

    中日友好医院张国强 教授介绍了 ECMO 的发展 历程。20 世纪 70 年代,其 首次成功挽救创伤后 ARDS 患者的生命,之后又陆续用 于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等 患 者。 不 过,1994 年 的 一 项研究证实其并未改善严重 ARDS 患者的生存率,因此 不建议临床应用,直到 2010 年,又一项多中心研究证实 了其对于改善重症 ARDS 患 者生存率的优势才使其再次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新冠 病毒流行期间,ECMO 也 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华栋 融合创新助推急诊医学高质量发展

    历经 40 余年,我国急 诊医学走过了从无到有、 从有到专、从专科化到平 台化的发展阶段。面对推 动急诊医学高质量发展的 时代需求,朱华栋教授指 出,急诊高质量发展的必 要条件是充足的人力、足 够的空间、精良的装备、 精细的管理、信息化支撑 和充足的人力。

   同时,朱教授强调,急 诊人应着力于丰富急诊学 科内涵,提升学科影响力与 认同度,实现可持续的跨越 式发展。具体而言,发展亚 专业,提升技术能力水平 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保障。同时,通过融合创新, 实现更高品质的院前诊疗, 更全面系统的复苏质控, 更高效安全的一体化转运, 是探索急诊学科未来高质 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1714230960303.png

B-p003-n40054-1-m.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