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 (融媒 体记者 杨瑞静 宋箐 张玉 辉)目睹一次血腥打斗事件后, 李岩(化名)又一次深夜从噩梦中 惊醒,不自觉地摸了摸脸,满是泪水。
在梦中,中学时期那个经历 了很多次的场景重复着——同班同 学对他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语言攻击和 肢体暴力,父母的冷落和老师的疏忽, 让他再次坠入痛苦的深渊。这些经历就像一 块永远不会愈合的伤疤,即使是十多年过去,痛 楚还是会一遍又一遍地朝他袭来。 如李岩一般,遭受校园霸凌的人每天都有,被霸凌的人群远 比我们想象的庞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9 年公布的 144 个国 家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中, 平均每 3 个学生便有 1 个遭 遇过校园霸凌。
10 月 13 日,四川 省成都市就发生了两起 引发社会关注的校园霸 凌事件,其中高新区省 教科院附属实验中学的学 生甚至因此而丧生。随着“校 园霸凌”事件被屡屡曝光,社会 各界纷纷呼吁尽快完善青少年群 体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刚刚过 去的第 32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第一次以儿童青少年这一群体的 心理健康为主题,呼吁“促进儿童 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儿童青少年存在哪些 心理健康问题?该如何引导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健康成长?《医 师报》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邀请了精神卫生领域的权威 专家进行解答。
躲在隐秘角落的关系暴力
令人意外的是,暴露出来的校园霸凌事件只 是冰山一角,绝大部分霸凌往往躲在隐秘角落, 很难被发觉。而且相比肢体霸凌,精神霸凌现象 似乎更为突出。
“在学校中,同学关系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对 孩子影响非常大,孩子在学校被孤立、嘲笑的现 象尤为常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 生中心刘兰英所说的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关系暴 力,也是一种精神霸凌。
真正的关系暴力并不容易被发现。陕西“光 合行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沈 旭曾表示,有时候,关系暴力在老师眼皮子底下 就发生了。“或者故意不理你,在人背后说一些 闲话造谣,最终你就成了空气一样的‘不存在’。” 沈旭提到,这时被欺凌的孩子就容易成为一个团 体的压力释放、负面情绪释放 出口。
还有一种关系是,“嗑 CP”。随着文化发展,“嗑 CP”在三年级到四年级学 生间日益流行,他们以“嗑 CP”的方式讨论谁与谁是一对。但孩 子们不会知道,这种行为对被“嗑”的人会造 成严重心理创伤,也给学校教育和管理方式带来 极大挑战。
从法律角度来讲,校园霸凌被定义为学生欺 凌。2021 年 6 月 1 日开始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首次明确其定义: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 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 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 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而在司法实践中,学生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 民建安徽省社会与法治委员会主任、北京京师(合 肥)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政曾发文指出,除常见的 以殴打等方式侵犯他人的身体欺凌、以辱骂等方 式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语言欺凌、以抢夺等方式 侵犯他人的财物欺凌外,以恶意排斥、孤立欺凌 对象的社交欺凌,以及采用网络暴力、造谣诽谤 等方式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网络欺凌 也愈发常见,且愈演愈烈。
是魔鬼还是被误导者
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经常与家庭教育方式和所处成长环 境有很大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举例到, 三种原因或最为常见。一是,家庭中经常发生争吵和冲突,从小受充 满暴力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会导致孩子认为暴力攻击是解决问题的 有效方法;二是,曾经被霸凌者,有时也会出现向施暴者认同,导致 他们之后试图用类似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出现霸凌或攻击他人;三是, 部分孩子起初有些小打小闹的攻击行为,但周围人对这种攻击行为不 仅没有制止,反而同龄人中出现“赞扬”,使他们误以为这是恰当的 行为,从而逐渐塑造出更加严重的攻击行为模式。
虽然不可否认某些孩子天生具有暴力倾向,但王振认为,即使对于这些 孩子,我们仍然应努力通过科学方法及时引导,改变和矫正他们的行为模式。
“这些孩子就像‘魔鬼’,不应该出生!”当校园霸凌事件发生 时,对于施暴者的指责从未停止。 刘兰英不赞同完全把过错归咎到霸凌者身上。“除非是精神障碍者, 一个正常人突然主动攻击别人,一定有他的理由。”
刘兰英认为,与霸 凌者进行沟通,并对其行为进行引导是必要的。
在调查中,还有一种现象引起王振重视:孩子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非常薄弱,而缺乏法律意识及责任意识的孩子往往行为很难受到约束。
因为没有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霸凌者不会考虑霸凌的后果,也不会认 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责任心缺失的一种表现,也是导致校园 霸凌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也表明,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某些方面 可能存在不当之处。”在王振看来,正确做法是,全社会应该让孩子从小就 明白,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错事情就要受到相应惩罚。
问题孩子背后是问题父母
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王振不得不坦 诚,医生在医院为其所能提供的帮助有限,因为 通常在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后人们才想到寻求医疗 机构的帮助。刘兰英则将这种问题出现后的精神 心理治疗比喻为“补胎”,尽管最终会看上去完 好但始终有损过。
这种“有损”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王振继而解 释到,青少年的心理和神经系统 正处于快速发育和 不稳定阶段,许多 成年人认为微小 刺激都可能引 发巨大波动。 具体来讲, 每个个体在 面对霸凌时 的反应各异, 或反抗或顺从,不 同的应对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或心理 问题:有些会抑郁焦虑,少数可能表现出冲动 的 暴 力行为,产生过激反应和报复心态,这可能对其人格 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部分发展为严重精神疾病。
“孩子出现问题的背后,有时候反映的是家 长出现了问题。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家长,他们 同样需要心理干预并重新塑造沟通模式。”刘兰 英提到,“亲子关系缺位”“亲子关系越位”以 及“原生家庭的伤害”都会引发儿童青少年心理 健康问题。要帮助这些孩子,就必须追根溯源, 从父母、家庭入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社会需要关注心理健康 科普的重要性,“既要教育孩子,也要引导父母改 变观念。”王振建议,有必要开设类似父母学校的 机构,以帮助从未担任过父母角色的人学习抚养和 教育孩子。“第一次做父母的人多数可能缺乏养育 孩子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父母学校的培训,他们可 以学习到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和技巧。”
王振说,教育是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努力的过 程,而不是单方面的责任。父母们应该学会及时 发现孩子的问题行为迹象并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而不是互相推卸责任。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出现 精神心理问题,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这些问 题在成年后才被发现,处理起来会更加困难。” 王振提到,在孩子成年前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尤 为重要,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也需 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亟须建立校园霸凌问责机制
相比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后的治疗,事 前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更好的方式。“心理 危机干预最重要的是在问题出现前发现迹 象,及时疏导。”刘兰英说。
具体来讲,当严重事件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要 在24 h内介入,对身处其中的每个角色进行心理疏导, 包括霸凌者与被霸凌者,也包括目击者。刘兰英提到, 这就要求,每个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 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 行动计划(2023—2025 年)》中就规定,中小学校 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开展预警和干预工作,完 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 / 个人”四级预警网 络,重点关注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
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学校应当是预防治理校园 霸凌的第一线。朱政同样 在文章中提出建议,学校 要在前端聘请法治副校长、 校外法治辅导员定期开展反霸凌 法律教育,以预防为主;在中 后端配置专 业的心理老师,为学生提供心理 辅导,消除霸凌者的暴力倾向。他表示,学校还要 建立完整预案,当霸凌发生后,可以对受害者及时 地组织医疗救助、心理干预、司法协助等,降低事 件的社会危害性。
值得关注的是,接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或 许更容易应对校园霸凌。“他们甚至会将面对霸 凌的过程转化为一种成长挑战,从而使自身变得 更强大。”王振说,应对霸凌的方式非常重要, 这同样需要家长和学校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