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要培养创新意识,比工科和理科困难得多。”日前,在首都医科大学和首都医 学科学创新中心联合举办的“2023 年医学研究暑期培训班”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 医院院长王拥军对如何培养医学人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每个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和知识层次不一样,但是无论哪个层次,最核心的是要培养领导力和科学精神。
跟着指南走或鼓励创新
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 花心思想培养创新人才,想让 他们做创新。但其实医学创新 的最大障碍就是医学本身。因 为医学院从学生入学开始本质 上就不鼓励他们创新。美国心 脏协会最高临床医学奖叫“Get With The Guidelines”,就是跟 着指南走,你要跟着指南、老师、 教科书走,不能走样,一走样 就会出现患者安全问题。所以 要医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比工 科和理科要困难得多。
不同的时代,对医务人员 的知识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 不要把我们那时候的知识加到 下一代人身上。无论哪个时期, 传统的医学知识都要掌握;到 了循证医学时期,还要学流行 病学、临床研究方法、RCT 研 究方法、读懂循证医学指南, 但现在哪怕是三甲医院,也有 很多大夫读不懂临床指南;高 清医学和精准医学时期,对医 生要求更多,需要他们拥有丰 富的药物基因组、多组学知识; 未来医生还要掌握大数据、人 工智能、大模型 GPT 等知识, 还要掌握新的医学决策方式。
每一个时期,医学人才的 培养模式和知识层次都不一样。
生产论文或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研究目前整体水 平不高,还没跟上循证医学的 步伐。没跟上的原因有几个: 没有循证医学能力和文化,缺 乏合格的临床科学家,没有循 证医学研究的能力,基本人才 队伍缺乏,也没有专项经费。
斯克利普斯研究所预测, 几年之后国际医学将进入高清 医学时期。所谓高清医学,意 味着所有临床决策都基于个人 的组学数据,用大数据辅助临 床决策。如果真的进入到高清 医学时期,我们可能和循证医 学时期一样仍跟不上国际脚步。
因为要想知道个人组学数 据,我们得有代表中国的大型 队列研究,得有可以做跨组学 数据分析的生物信息人才。但 中国的跨组学数据分析人才凤 毛麟角,医学大数据方面也没 有真正去做研究的队伍。
领导力和科学精神
但无论哪个时期,领导力 和科学精神,永远是领军人才 最基本特点。
关于科学精神,第一要探 索,永远要充满好奇;第二怀疑, 永远不要相信权威,要带着思 考去重新相信;第三要实证, 每讲一句话都要有证据,要有 实证;第四要理性分析。这就 是所谓的科学精神。
领导力是未来医学培养领 军人物的关键。领导力不是一 个职位,当校长、院长不是领 导力。领导力是靠自己,是无 论在什么职位都可以发挥自身 能力。
宽阔的视野,解决问题的能 力,认准方向,持之以恒以目 标为导向的研究思维和战略思 维,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