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2024-05-16 总第836期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报•在线读报/2024-05-16 总第836期
返回上层

总第836期

循环

标题导航

中国心衰患病率居亚洲之首

发布时间:2024-05-16来源:《医师报》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张健 张宇辉 冯佳禹  阅读: 8106  

字体尺寸:放大缩小默认

     研究结果

                                                              亚洲心衰的流行病学盘点 中国患病率最高

      

心衰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R)在全球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在GBD2019 划分的的4 大世界区域中,亚洲(亚洲和大洋洲)有3189 万例心衰患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每10 万人口722.45 例。亚洲和大洋洲心衰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低于美洲(每10 万人810.42 人),高于非洲(每10 万人709.89 人)和欧洲(每10 万人606.61 人)。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GBD 中5 个亚洲区域的心衰负担,包括: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亚太高收入地区。基于这一区域分层,2019 年每10 万人口中心衰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在东亚最高(1014.06),在南亚最低(389.97),高收入亚太地区每10 万人口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455.28,中亚为544.18,东南亚为755.95(图1)。

根据GBD 数据, 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心衰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为每10 万人口211.86~1032.84 例。中国(1032.84)、印度尼西亚(900.90) 和马来西亚(809.47)是每10 万人口中心衰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最高的三个国家。相反, 尼泊尔(211.86)、不丹(255.54) 和孟加拉国(275.00) 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最低。亚洲各国家和地区心衰的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情况与患病率的分布情况相似。

研究分析了亚洲心衰患病率的变化趋势,在亚洲5 个GBD 地区中,3 个地区1990-2019 年心衰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下降,其中高收入亚太地区(22.10%)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中亚(6.56%)和东亚(4.36%)。相反, 亚洲只有2 个GBD 地区呈上升趋势,分别是东南亚(3.68%)和南亚(4.22%)。

尽管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0-2019 年, 所有亚洲地区的心衰患者绝对数量都有所增加(从中亚的33% 增加到东亚的186% 增加)。从1990-2019 年,亚洲各国家和地区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共有14 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增长,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出现了下降。

在1990-2019年期间,东帝汶(9.40%)、印度尼西亚(7.83%) 和菲律宾(7.60%)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最大,而新加坡(33.01%)、日本(20.27%)和哈萨克斯坦(14.22%)的降幅最大。

                                                           1716477428654.png

研究解读

                                                                        加强心衰预防 提高综合管理

                                                                          1716477529356.png


根据GBD 2019 数据,全球心衰的主要病因是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衰比例分别为37.32% 和32.84%, 且缺血性心脏病可能更影响高收入地区。在GBD数据的5 个亚洲地区中,缺血性心脏病是高收入亚太、南亚和中亚地区心衰最常见的病因。然而,在东亚和东南亚,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心衰最主要的病因,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衰的第二大病因。

我们从一些国际性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中提取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心衰患者预后情况。例如, 在INTER-CHF 研究中,印度患者的1 年死亡率为23%,东南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为15%, 中国为7%。在REPORT-HF 研究的亚洲国家中,印度尼西亚的1 年死亡率最高(34.1%), 韩国最低(10.9%)。在ASIANHF研究中,心衰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为9.6%,HFrEF 患者1 年死亡率相比HFpEF 患者更高(分别为10.6% 和5.4%)。此外,ASIAN-HF 研究显示,国家和患者层面的较高社会经济指标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心衰全因死亡率或再住院风险的降低有关(图2)。

尽管近年来心衰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临床实践中心衰的标准化管理仍存在挑战。不同区域的医院在心衰管理的一致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许多患者没有接受全面的出院后管理和教育,这增加了因心衰恶化再住院甚至死亡的风险。本研究介绍了亚洲各国家心衰注册登记研究中心衰标准化治疗的应用情况。此外,研究汇总了一些新的治疗方式,如钠- 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2)抑制剂相关临床试验根据地区分层的事后分析结果,结果显示SGLT2 抑制剂在亚洲HFrEF 或HFpEF患者可降低主要结局的发生率,证明了其在亚洲人群中应用的有效性。

未来有必要继续加强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基础疾病的管理,以加强心衰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应将心衰视为一种影响全身的临床综合征,以改善心衰及其各种合并症的整体管理。促进标准化治疗应成为改善心衰患者结局的重点,应提高各级医疗保健人员对心衰治疗的认识和适应证的把握。此外,优化医院外心衰患者的管理有助于降低再住院率,从而降低医疗负担。最后,亚洲国家仍需要更多关于心衰的流行病学数据,为心衰的预防和管理提供更具体的区域战略。

B-p0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