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我国抑郁症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不爱吃饭、不喜欢出门、也不喜欢社交,最后被诊断为青少年抑郁症,很多家长无法接受这么小的孩子会得抑郁症。
同时,由于许多家长对于抑郁症的认识不足,未及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殊不知,抑郁症如果不尽早干预,可能导致自残自杀等行为的出现,对患者健康成长造成较大的影响。
什么是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是指青少年出现抑郁障碍的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食欲不振、睡眠质量差、缺乏众多功能性,可导致身体各种不适症状。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青少年抑郁症的具体发生机制,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生理因素 有研究指出,抑郁症存在遗传倾向,家族发病率高于健康群体的发病率,且亲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同时脑部荷尔蒙分泌紊乱,容易导致情绪异常,诱发抑郁症。此外,一些生理疾病、长期用药也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如患有先心病、小儿麻痹症等疾病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症。
心理因素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交流、情绪起伏大、容易紧张激动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症,在学习、生活中受挫,也会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
社会因素 在现代生活中,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大,加上许多家长在寒暑假会给青少年报辅导班,导致青少年玩耍的时间减少,也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
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表现
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抑郁症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有些青少年以前性格温和且待人友好,但是出现抑郁症之后,表现为性格内向,不爱理人,还喜欢发脾气,经常和同学闹矛盾,并且与家里人产生隔阂,与家长沟通时经常会翻脸。
有些青少年除了表现为脾气变差之外,还出现许多坏习惯,例如学习不认真、写作业拖沓、懒惰,经常说身体不舒服就不写作业,甚至不想去上学,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还有些青少年主要表现为想法消极且古怪,沉迷游戏、网络。
如果家长们发现了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发生较大的改变,经常说身体不舒服而且到医院检查后没有任何问题,情绪容易波动,对学习的兴趣下降时,应及时带青少年到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及时排查抑郁症,促使青少年尽早恢复正常。
青少年抑郁症的干预措施
目前临床对于青少年抑郁症主要是早期干预,以心理咨询或治疗为主;有效干预,基本是药物和物理治疗;后期干预,结合心理治疗长期维持。
此外,家长需要主动关心和鼓励青少年,并给予青少年足够的时间来诉说自己的需求,还需要帮助青少年采取有效方式调节情绪,如通过玩游戏、画画、户外运动等方式,帮助青少年保持心情舒畅。对于面临着人际交往问题的青少年,需要指导青少年学会如何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减轻负面情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抑郁症治疗药物较多,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