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以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但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严重者可致脑损害。它在新生儿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许多新手父母对新生儿黄疸感到困惑和担忧,不知道如何处理。本文旨在帮助新手父母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原因、诊断与治疗方法,以便更好地照顾宝宝。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和特点
新生儿黄疸通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生成较多,转运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肝肠循环特性等原因,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发皮肤或其他器官的黄染。
生理性黄疸的特点为足月儿在出生后2~3 d 出现,4~5 d 达高峰,5~7 d 消退,最迟不超过2 周;黄疸程度较轻,粪便呈黄色,尿色不黄,每日血清总胆红素值上升< 85μmol/L(5 mg/dL)。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为出生后24 h 内出现,血清总胆红素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5 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 2 周,早产儿> 4 周,黄疸退而复现等;其主要原因有感染、新生儿溶血症(ABO 溶血、G6PD 缺乏等)、早产、缺氧窒息、胆道闭锁等,黄疸程度重、迁延不退,极易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主要依据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观察皮肤黄疸的情况 观察皮肤、黏膜及巩膜是否有黄染。生理性黄疸通常只出现在颜面部和胸腹部,很少出现四肢皮肤黄染。若出现全身皮肤黄染甚至手足心发黄、巩膜发黄,则可能是病理性黄疸。
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值 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液测定,观察其数值是否达到相应的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每日上升超过85 μmol/L 的则提示为病理性黄疸。
观察其他症状 如果出现厌奶、嗜睡、呕吐、发热、抽搐等症状,或者大便颜色变浅、白陶土样便等,则都表明可能为病理性黄疸。
排除其他潜在病因 如溶血、感染、早产、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缺氧、酸中毒、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其类型和严重程度。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降低黄疸的方法。将新生儿置于光疗箱中,用单面或双面蓝光照射,分为连续或间断照射,一般为照6~12 h 后停2~4 h 后再照,或者持续24~48 h,血清胆红素下降到< 13~14 mg/dL 以下或低于启动光疗标准的3 mg/dL 即可停止光疗。在光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
换血疗法 换血能快速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溶血。但此方法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需严格掌握指征,并在医生指导及严格监护下进行。
药物治疗 包括供应白蛋白、纠正酸中毒、肝酶诱导剂、免疫球蛋白等。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病理性黄疸,新手父母需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用药。
日光照射 阳光可帮助宝宝降低部分黄疸值,需要在阳光下充分暴露身体,日光照射时注意遮挡宝宝的眼睛,避免着凉及晒伤宝宝薄嫩的皮肤。适用于黄疸程度较轻的情况。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对于减轻黄疸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
孕期预防 孕妇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疾病。如有贫血、妊娠期糖尿病、既往不良流产史或孕产史中有严重黄疸、贫血史等情况,应积极进行检查治疗,以减少重症黄疸的发生。
出生后护理 宝宝出生后,应进行早期监测黄疸情况,观察宝宝的皮肤黄染情况,记录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如果发现新生儿黄疸的症状,应及早咨询医生并就诊。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做好护理工作。
避免感染 一些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感染有关,因此要尽量避免接触感染源。同时,保持新生儿皮肤和脐部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合理喂养 合理的喂养对预防新生儿黄疸非常重要。尽早开奶,提倡纯母乳喂养,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促进代谢和排泄。如有需要,可以咨询医生或专业的营养师获取合适的喂养方案。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以及早发现和治疗新生儿黄疸。家长应定期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和随访。